改革与开放

习仲勋两到三门峡

发布时间:2015-03-25 20:24 作者: 浏览:214次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杨献珺  韩 霞  董忠民
习仲勋同志作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于1958年4月和1959年6月先后两次视察三门峡,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策和建设、为三门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习仲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以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为重,树立了讲政治、顾大局的典范;心系崤函,深入群众,长期关心支持三门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习仲勋那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深铭刻在三门峡人民心中,成为三门峡人民砥砺奋进的精神财富和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958年4月21至25日,习仲勋(中)第一次视察三门峡。左一为黄委会主任兼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王化云。
求真务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是“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
兴建“万里黄河第一坝”,存在着不同意见和争论。为听取各方意见,国务院决定在三门峡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1958年4月21日至25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与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陪同周恩来总理来到三门峡,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在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办公大楼内召开由水利电力部、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黄委会、工程局负责人和水利专家参加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作会议。24日晚,习仲勋在总结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习仲勋的讲话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之作。
讲话中,习仲勋首先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大家提不同意见,希望通过不同意见来形成最终的正确意见。他表明了自己参加会议的态度是“要当促进派,但也当促退派。正确的促进,不正确的促退”,“正确意见就是不怕提不同意见,越不同越好,越争辩到最后就他这意见应该成立”,“就是要有点地方意见,没有地方意见那就很难考虑问题”。这种观点,反映出习仲勋善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敢于直言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关于治理黄河的第一期工程为什么选择三门峡这个问题,习仲勋用矛盾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提出, “如大家所说的资料,60%的泥沙都在上面,那光为防洪为什么修这里,应该在上面修,上面大山沟容易搞起来,不仅泥沙拦住,水也可以拦住。修三门峡就不光为防洪,为充分利用这个水库工程,充分利用效能,这也是肯定了的”,“有矛盾最后到不矛盾,到统一,这样更发展了统一,这样变得实在一些,清楚一些,盲目性就更少”。习仲勋认为在三门峡修建大水库不只为防洪,而是为了实现综合利用,即发挥防洪、拦沙、发电、灌溉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如果只为防洪,不需要在三门峡修建高坝大库,因为付出的代价过高。关于三门峡工程的定位问题,他认为经过多次争论,不同意见已经逐步统一。所以他认为不能回避矛盾,不同意见越多,越有助于统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习仲勋强调要立足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角度,找到泥沙淤积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决策,用实践的观点来确定筑坝高程。他说:“因为我们现在资料是历史上资料多,今天的资料少”,“我们在这方面应该重视当前实践经验,有很多要根据以后变化办事,并不是按照历史上一成不变的资料办事,按那个办事要犯很大错误”,“应该重视最近资料,特别是当前实践资料、经验,要重视今天科学实践,在这地方找出可靠依据”。

习仲勋提出,“三门峡搞起以后,不等于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应懂得这问题,我们不要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在三门峡一点作文章还行?在三门峡工程的同时,上游下游要成整个体系,整个系统规划,这不仅停在纸上,要马上动手,才能使三门峡工程的库容、寿命等等一切问题能够解决,否则等于空谈”,“下边流些沙,上边拦些沙,库里尽量叫少留沙”,“所有这一切都要跟上去,只有跟上去才能统一控制,不然还不是空的,就是会淤满,说淤不满是空话”。习仲勋的这段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阐明了系统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习仲勋以发展的眼光对治理黄河的前景寄予希望。他说“前人做的事情后人都不应满意,我们说很好,他应说不好,他再往好处做”,“如果水库能搞到40至50年,情况变成什么样子,后代的智慧比我们多,接受经济文化比我们多,当然我们能考虑的尽量考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两次改建,成功探索出“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发挥了防洪、防凌、减淤、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截至1990年,仅防洪效益已达200亿元。进入新世纪,每年7月初,通过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四座水库联合调度的调水调沙,实现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解决了黄河泥沙淤积和防洪问题。三门峡工程创造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设施的成功经验,并被国内外许多重大水利工程所借鉴。所有这些,都进一步验证了习仲勋的预言。

在三门峡召开的现场会,综合了包括习仲勋在内的多方面意见,首先确定了三门峡工程的目标应以防洪为主,其他为辅,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为设计原则;其次确定了三门峡枢纽工程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分期运用和降低泄水孔底槛高程的设计方案,保证苏联方面得以顺利完成具体技术设计任务,使工程施工不致延期;第三,由于参考了各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见,更改了最初提出的设计方案,降低了实际运用水位和泄水孔底槛高程,避免了因高位蓄水可能带来的损失,并为后来的成功改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顾全大局,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习仲勋同志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同志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西北党、政、军全面工作,非常熟悉陕西省的情况,后又从西北调中央工作。毛泽东曾评价习仲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问题上,习仲勋依然显示出这一崇高风范。

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决议,确定修建三门峡工程。中国委托苏联设计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和水电站。1956年4月,苏联提出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大坝和水电站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建设。1957年4月,三门峡工程开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全国掀起了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的热潮。对于兴建三门峡工程、改变黄河流域面貌,党中央寄予厚望、全国人民热切瞩目。

按照苏联设计,三门峡工程建设需淹没陕西省11个县耕地295万亩,移民73万人。陕西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为库区淹没损失太大,建议大坝正常高水位按350米设计,340米建成,这样可减少淹没耕地46%,减少迁移人口50%。对此,习仲勋站在全局高度,全面审视问题,既充分维护国家建设的大局,又充分考虑到陕西省的实际情况,使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得到较好的平衡。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上,习仲勋说,“我这是第一次发表正式意见,开始1952年、1953年不大同意,想看一看,当时资料又很少,专家也讲不清楚,想这事情慢一点搞吧。以后赞成,但是泥沙拦太高,究竟要搞啥样子,怎么样试验法,政治上是赞成,技术并不清楚,这都是老实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担心黄河泥沙问题,习仲勋曾希望缓建三门峡工程。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修建三门峡工程后,习仲勋虽对泥沙问题仍有担心,但明确表态“政治上赞成”,充分显示了习仲勋顾全大局、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革命精神和坚强党性。

1959年6月4日至6日,习仲勋(前右一)第二次视察三门峡。

关于三门峡水库设计、施工和蓄水高程问题,习仲勋在讲话在表示,“同意按360设计,350施工,至于蓄水应先控制在340”。1957年11月和1958年3月,国务院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大坝正常高水位按360米高程设计,350米施工,泄水孔底槛高程降至300米。习仲勋的讲话完全符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三门峡大坝高程的决策意见。习仲勋对三门峡工程的思考,既有助于中央的决策更趋科学性,又利用他长期在西北地区工作时树立的崇高威望,进一步处理好陕西省与山西省、河南省的关系,使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得以更好的贯彻。

习仲勋心中始终牵挂着群众,尽力维护群众的利益。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必然涉及移民问题,移民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习仲勋深入思考的问题。他提出,三门峡工程“蓄水应先控制在340……我想陕西同志会赞成,这样一来他们的困难会大大减少,340以内居民移,以外不要移;以内移到外面就可以,可以等着看,房子搞临时性的,洪水下去能种多少种多少。这方案对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人民利益都照顾了”。在中央决定按350高程施工,习仲勋本人已表态赞成的前提下,他提出初期蓄水高程不超过340米,尽可能考虑和照顾到陕西人民的切身利益,减轻老百姓的损失。1958年的现场会议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工程分期修建、分期抬高水位、分期运用。

心系崤函,长期关心支持三门峡革命和建设事业
习仲勋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与三门峡人民结下了深厚情缘。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对三门峡都给予了殷切关注,对三门峡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中原突围部队在豫西、陕南等地创建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其中,在三门峡的卢氏、灵宝两地建立了豫鄂陕第四分区。1946年7月至9月,毛泽东在一个多月时间内连续给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的习仲勋发出九封亲笔信,要求习仲勋对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给予军事上和干部上的支持。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习仲勋领导陇东地区开展游击斗争,有效牵制国民党胡宗南部的兵力,策应豫鄂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同时接应王震的三五九旅返回延安,派遣大批地方干部赴豫鄂陕根据地工作,使豫鄂陕根据地得以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在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视察三门峡工程期间,习仲勋非常关心这里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1958年4月24日下午,习仲勋等领导同志抽出时间专程视察陕县大营农业社。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大营农业社棉花亩产量连年提高,并摸索出棉花生产的先进经验,被全省推广,成为河南省农业战线八面红旗之一。1957年2月,大营农业社社长陈启生出席全国首届爱国丰产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习仲勋在大营徒步视察三个多小时,视察了棉田、水利设施工地、卫生所、供销社和农具修配站等地。在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习仲勋与群众促膝交谈,关切地询问村里有没有传染病、粮食是否够吃、农民入社之后是否满意等等,并亲自察看农民家中粮食储存情况。习仲勋对大营各项工作给予了鼓励和赞扬,并希望大营村继续发展农业机械,改善生产条件。他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作风,给大营群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1959年6月4日至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第二次来到三门峡市。在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放之和河南省副省长李庆伟等陪同下,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钢铁厂。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地,习仲勋察看了混凝土拌和楼、围堰和坝体的施工情况,并观看了三门峡工程展览馆;在三门峡钢铁厂视察了3立方米、8立方米小高炉的生产和28立方米高钢炉的改造情况,并与干部、工人亲切交谈。视察后,习仲勋听取了三门峡市委和三门峡工程局党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对三门峡工程建设和三门峡市各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在三门峡工程建设方面,他指出:“三门峡工程数量不成问题,质量也不坏,但今天的中心问题还是讲求质量,这是千年大计,必须保证质量是中国第一,甚至是世界第一。”他要求在保持浇筑混凝土数量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在质量上要更严格一些。
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三门峡市如何发展的问题,习仲勋指出要未雨绸缪,早作规划。他提出:“三门峡水利工程在明年基本完工后,市区工业如何布局,水陆交通如何安排,特别是水运系统如何建立,以后港口的修建,后者早施工比拦洪后再施工,要方便得多,便宜得多……这些问题,都应该在今年内拟出规划,建议中央指定专门机关全面考虑,早比迟好。”
在钢铁生产方面,习仲勋指出:应该进一步抓住重点,做好生产整顿和炼钢炉改造工作,保证正常生产,生产出合格铁。同时要重视安全问题,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期间,在市区发现了西周时期虢国墓地遗存,出土大量文物。习仲勋视察三门峡市期间,还考察了虢国车马坑,对三门峡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要求有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提升城市品位,丰富文化内涵。
三门峡工程建设期间,为安置援助工程建设的苏联专家,三门峡专门建立了市交际处(即三门峡宾馆)。这一时期,来三门峡视察工程建设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下榻。习仲勋十分关心交际处的安置、接待工作,亲自协调有关部门,为三门峡调拨了一批生活物资,添置、更新了办公桌椅等,极大改善了交际处的办公条件和生活环境,使苏联专家在三门峡的工作、生活更为舒心、便利,工作热情倍增。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习仲勋对三门峡市的经济文化事业依然十分关注。1987年10月5日 ,经习仲勋、于若木等人举荐,卢氏县美乐福食品分厂生产的食品专车运送北京600件,在中共十三大会议期间进行了宣传展示。1987年11月20日,习仲勋为卢氏县编辑出版的《曹靖华纪念文集》题词“靖华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和文学、教育工作奋斗不懈,功劳卓著。他是我的良师益友,高风亮节,殊堪怀念”。1989年3月,陕县大营村编辑出版该村村志,这是河南省第一部村志。时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习仲勋对其极为赞赏,亲自为《陕县大营村志》题写了书名。
习仲勋同志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为三门峡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三门峡人民永远铭记。习仲勋同志的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三门峡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懈探索、砥砺前行。当前,三门峡正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三门峡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的实绩告慰革命前辈,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习仲勋文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2.《习仲勋传》(上下卷),作者:《习仲勋传》编委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版。
3.《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编篡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习仲勋秘书长在1958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现场会议上的讲话》,讲话记录稿现存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档案室(档案编号:永久卷1958年第16卷)。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