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旭:十世班禅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贡献(中)
主动示和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具有重大意义。它明确了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决了西藏地方政府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宜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从而和平解放西藏的问题。同时也为促进达赖、班禅两大系统的和解创造了条件。而这些,都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曾在历史上数百年的时间里相处融洽,又都拥护中央政府,共同维护西南边疆稳定。19世纪末期起,他们及其系统之间不断发生摩擦、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处于对抗、对立状态。九世班禅被迫逃亡内地而致死。
以谈判西藏和平解放问题为机缘,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达赖方面的代表、班禅方面的代表聚到了一起。三方共同达成的“十七条协议”在达赖、班禅的地位和职权问题上,也规定了明确的内容。主要有:第四条规定“对于西藏的现行政治制度,中央不予变更。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中央不予变更。各级官员照常供职”;第五条规定:“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应予维持”;第六条规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系指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彼此和好相处时的固有地位及职权”。这些内容为达赖和班禅的和解创造了条件,但需要有一方主动示和。在此问题上,班禅大师表现出了大度和主动。协议公布当天,十世班禅和班禅堪布会议厅发表的声明中特别强调,十四世达赖亲政之日“即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遣代表团来京谈判,并签订了协议,这也是我们深为敬重的”;表示“为了西藏民族的彻底解放和发展,为了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的胜利,我们今后将坚决拥护毛主席的领导,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正确执行全部协议,为西藏民族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西藏民族内部的团结而奋斗。”这个声明,是自从历史上的达赖、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失和后,班禅主动向达赖喊话,并且称赞了达赖。为了团结达赖,1951年5月30日,班禅又致电达赖,表示:“在您亲政之日,即响应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遣了自己的代表团来中央谈判,并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我们西藏民族和中国各兄弟民族空前的团结起来,使我们西藏永远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西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事业得到合理的尊重与保护;我们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逐步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繁荣和幸福的可能。这是我们西藏民族僧俗人民的伟大胜利。班禅愿竭绵薄,精诚团结,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协助您和西藏地方政府,彻底实行协议,为和平解放西藏而奋斗。”班禅方面的声明和致电,既表示了对“十七条协议”衷心拥护,对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走向繁荣和幸福充满希望和信心,又一再肯定十四世达赖亲政后派代表团进京谈判、签订协议的做法,表达对达赖本人的敬意,并“愿竭绵薄,精诚团结”,在中央领导下,协助达赖和西藏地方政府彻底实行协议。这些都表明班禅方面尽快与达赖方面消除前嫌、实现和解的强烈愿望,也为中央人民政府调解两大宗教领袖矛盾,解决班禅回藏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班禅致电达赖后,达赖方面却迟迟没有回应。在此情况下,班禅进一步主动和解,并且表示要返回西藏面见达赖。1951年6月27日,班禅致电扎什伦布寺政教官员和僧俗民众,希望他们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团结一致,“不但达赖佛和我团结,西藏的一切地区、部落和教派都要团结起来”,积极地彻底实现“十七条协议”,“援助人民解放军入藏部队,驱逐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7月,班禅系统在西藏的僧俗民众致电班禅,强调“现在我们朝不待夕地要叩见金面,恳求我佛要在很短的时间回到西藏和达赖会见,使全西藏人民得到安居乐业和幸福”。
为了调解矛盾,尽快解决班禅返回西藏和其他历史遗留问题,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做了大量工作。经过张经武等的协调,1951年9月19日,达赖致电班禅,表示已收到班禅5月30日的电报,强调经“卜卦所得良好征兆,您确是前辈班禅化身,决定已经公布扎什伦布讫。届时已由亚东去电告知北京西藏代表阿沛噶伦矣。现在希望您即速启程回寺,所经道路决定后希先来电为荷”。10月24日,达赖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十七条协议”,并在中央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卫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这是九世班禅圆寂十多年后达赖方面首次表态无条件地欢迎班禅回藏,首次正式承认十世班禅是九世班禅的化身。在两大系统长期对立之后,达赖方面和噶厦明确表示了与班禅方面的和解立场,并且同意全面执行“十七条协议”。
在此情况下,班禅决定,不畏千辛万苦,返回西藏与达赖见面。中央人民政府对班禅的这一行动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为了巩固两大宗教领袖团结成果,中央给予达赖、班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以更高的地位,努力促进双方进一步和解。1951年11月前后,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召开,补选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地方的全国政协委员。这使班禅深受鼓舞,为此专门致电政协全国委员会,表示坚决拥护此次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特向全体委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致以谢意,并誓以个人力之所及,号召各地藏族人民与佛教界信徒,积极参加各地抗美援朝运动,踊跃捐献武器,争取早日完成‘佛教号’战斗机的捐献计划”。
入藏准备
笔者的老师、著名民族学家、曾任中央驻班禅行辕助理代表、中共西藏工委秘书长的牙含章,生前曾多次向笔者谈到有关部门协助班禅返藏之事,以及他亲身参与领导的护送班禅大师返藏的历史过程。牙含章回忆,班禅返回西藏,在他一到北京时即已向中央表达。中央从民族团结角度考虑,积极支持并且大力协助班禅返回西藏。中央的准备工作,在班禅提出返回西藏意愿几天后即展开,具体负责此事的是汪锋(时任中共西北局统战部长)、范明和牙含章,负总责的是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李维汉于1951年初召汪、范、牙三人到北京,正式筹备这项工作。三人一到北京即见李维汉。当天,李维汉即召集他们开第一次小会。李向他们传达了中央的考虑:目前成立西藏自治区条件不成熟,但可成立过渡机构———西藏军政委员会,军政委员会主席考虑由中央的一位领导人兼任,主要住在北京和西北局;由达赖、班禅任副主席,他们在西藏。因此,一定要使达赖和班禅团结。中央还考虑了许多细节,如,共产党方面派什么身份的代表到班禅堪布会议厅合适,等等。几天后,李维汉第二次召集他们开小会,又传达了中央的意见:班禅进藏,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决定给他配备一个加强的警卫营,生活、行军、作战的一切装备不仅要齐全,还要调用当时解放军中最好的。李维汉第三次召集他们开小会,则研究了清理班禅行辕中不可靠人员问题。每次会后,汪、范、牙三人立即落实。那时他们虽然只有三个人,但由于各方面支持,工作效率特别高。李维汉将他们前期工作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恩来在百忙之中于当年1月底专门召集李维汉、汪锋、范明、牙含章开了一次会。周恩来讲话非常干脆、果断,想得又非常细。他划定了一个时间:3月底前,给班禅派干部和卫队等事必须办完;进藏道路艰险,一下子派人数很多的部队行军会困难,要分若干梯队;你们准备工作的重点是武器装备、驮畜和粮秣;要确保十世班禅的安全,并且为他一路生活方便创造条件;护送部队要与中央随时保持联络,中办负责提供一个电报联络密码;不管来自哪个方面的、编为哪个梯队的,进藏以后,都统归西南局领导。
据牙含章回忆,护送班禅返回西藏的工作完全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进行。调人调物,都是李维汉和他们三人先商定后拿出方案,马上去办。有周恩来的指示,有党内老资格领导人李维汉具体指挥,这方面工作非常顺利。牙老师专门谈到调人的顺利。当时各部门各单位都缺干部,特别是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都是各单位的骨干,有的马上要提拔重用,而他们拟出的调干部名单中,专门要这些能力强的干部。各单位领导从心里不愿意他们被调走,但当这些领导知道这是护送班禅大师返藏所需要的,都非常干脆就同意了。被调的干部也非常高兴参加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工作。牙老师说,他们商量后,要调某部一位营级干部,可是某部已经决定提拔他担任团级领导职务,但当牙含章去商调时,该部队一点儿也没有犹豫,马上同意,征求这位营级干部意见时,他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重要的行动。调来后虽然仍然按照营职使用,但他从没有考虑个人,在后来护送班禅大师的一路上表现出色。由于调干部是他们预先挑选的。因此他们预选拟调的干部,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而且年纪一般在三十岁左右,大多数在三十岁以下,身体条件好,还有丰富经验。其中不少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实际战斗的排、连、营一级的优秀指挥员。预选的干部还不算最后定下来,还要对他们体检,一定要身体特别强才能过第一关,接下来的才是政治方面考察。还需要具有宗教和民族知识,略懂藏语。尽管入选者都已经具备精湛的军事素质,通过后仍然要接受一个月的各种培训,包括西藏历史知识、藏族生活习惯、藏传佛教特点、在冰雪中生存的能力,以及骑马、射击、马上刀劈草靶训练,等等。在周恩来、李维汉亲自过问下,中央政府拨付的经费特别充足,而且全部是现大洋。他们用这笔经费,采购了充足的适应高原行军、生活的各种物资。为了采购物资方便,中央还派时任中央民委办公厅主任杨静仁,加入到筹备小组中,由他协调各方面关系。具体工作则由牙含章、萧生负责落实。由于是加强营的配置,队伍中有医疗队、电台,还有一个电影队,实际配备,远远超出了两个整建制团的装备。牙老师向笔者谈到调武器的情况时说: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武器装备要用到前线,但我们只要到军队装备部门去讲,是要护送班禅返藏,他们马上解决,调来的武器中没有重武器,都是轻武器,但都是当时解放军中最好最新的枪支弹药。筹备小组考虑得细,决定为班禅行辕特制活动房子。这样既庄严,又使班禅一路上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里边四面要装最厚的毡子。杨静仁负责,很快就把这件事落实了。造好的活动房子符合藏传佛教特点,又庄严又漂亮。
按照周恩来指示,班禅行辕要有一个先遣队,领导人有堪布会议厅代表札萨(该厅最高文员)计晋美和范明、慕生忠,由一个加强连护送。他们于1951年8月28日从西宁出发,年底到达拉萨,算是第一梯队。他们到拉萨后马上同张经武、张国华和谭冠三等筹建中共西藏工委,12月19日宣布成立,委员包括张国华、范明、牙含章等11人,而此时牙老师还没有到达西藏。
西藏工委成立后,即开始与西藏地方政府商议班禅返藏的有关事宜,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班禅的职权和地位,归还他原辖地区等问题。达赖方面表示欢迎班禅返藏,各方面都非常配合。达赖还专门致电班禅,欢迎他返藏,还同意班禅和护送部队进抵西藏境内以后,西藏地方派差役帮助班禅行辕和护送部队行军,一切物资补给由西藏地方各级负责,保证解决。对此,班禅复电致谢。同时,班禅大师以班禅堪布会议厅名义,向班禅原属地区僧俗官员和群众发电报,号召他们和达赖的官员搞好团结,同时也要求他们做好迎接和安顿班禅的准备工作。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作为第二梯队的“班禅行辕入藏工作委员会”200余人入藏。这200多人中,有几位是班禅堪布会议厅的人员。剩下的人中,有一半是解放军指战员。他们是解放军中的精华,个个都是神枪手,身体强壮,武功高强。这200多人中的另一半是在青海招募的藏族青年。他们都是出身好,对解放军感情特别深,坚决拥护新生人民政权的爱国青年,而且,都有过入藏经历,有行军经验。这200多人入藏非常顺利,于1951年12月初到达拉萨。他们到达拉萨后,班禅堪布会议厅的人员立即与达赖方面的噶厦协商,最后确定了把扎什伦布寺归还班禅的时间和程序,以及十世班禅返藏时间。
履险入藏
在这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作为第三梯队的班禅行辕即开始起程。队伍分两部分:班禅堪布会议厅多数成员、护送班禅返藏的加强营,对外统称班禅返藏行辕。牙含章老师就是这个加强营中的领导人之一。1951年12月12日,班禅大师在离开青海之前致电毛主席,感谢毛主席解决了西藏问题,拯救西藏民族与西藏人民于苦海,走向光明幸福的大道。他还坚定表示:这次返藏后,一定要在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之下与达赖佛紧密团结,共商一切,为彻底实现和平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影响,巩固国防和建设新西藏而奋斗。这些电文再次表明十世班禅拥护中央、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立场,表明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维护西藏内部团结、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决心。
1951年12月15日,班禅返藏行辕离开塔尔寺到达西宁,准备数日后起程。12月19日,班禅返藏行辕从西宁正式启程前往西藏。青海各界一万余人在西宁城的西门外按藏族的仪式欢送十世班禅大师启程返藏。时任中共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习仲勋亲自为班禅大师送行。送行仪式后,班禅大师及其亲属、行辕的全体官员,在牙含章等人的护送下分乘多辆汽车,从西宁出发前往香日德(今都兰)。出西门前,班禅大师的车缓缓行驶在前,非常庄重。出西门后,为保障班禅大师安全,牙含章即派载有一个连的汽车走在前边开路。其他护卫车辆在班禅汽车左、右、后行军,保卫工作十分周密。
班禅返回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与达赖的和解,意志非常坚定。牙含章老师对笔者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足以体现班禅的意志和预见性:当班禅及护送队伍在香日德准备出发时,听说唐古拉山下了大雪,雪封了山。连经常往返青海和西藏的人都说,如果雪封山,人走人滑,马走马滑,在险路上,被摔下悬崖的概率极高。每年都有大批人、马冻死在冰雪路上或者摔下悬崖死去。如果人硬要过,赶马时,怎么打,马也不走。当得知唐古拉山已经被大雪封住的消息时,牙含章非常着急,立即分别电告中央、西北局、西藏工委。周恩来和李维汉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回电:如雪封山属实,不能冒险行军,要保证班禅大师安全,可以在香日德停留,次年夏季雪化开再走。西北局、西藏工委复电意见大致相同。周恩来、李维汉的电报,以及西北局、西藏工委的电报都说明,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各方面领导,对班禅大师极为关爱,对他的安全非常重视,要求不能有一点闪失,保证他安全入藏。但是,让牙含章左右为难的是:这么多人,还有几万牲口,如果在香日德住半年,消耗巨大,征来的物资可能还没有动身就用完了,再去调拨,又要派人去跑,花费很长时间。如果有新情况再耽误,物资就难以为继,更不要说走到西藏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香日德住半年,必定耽搁班禅大师入藏的时间,关系着班禅和达赖的会见约定,关系藏族两大宗教集团和解,关系民族团结,是个不能不重视的重大问题。这里又离唐古拉山很远,往返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也不可能派人前去侦察确切情况。在焦急中,牙含章与堪布会议厅连日反复商议怎么办。此事很快被班禅大师得知。班禅大师决绝地表示:不能停。他诵经后说出令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预见:不会有大雪封住唐古拉的情况。他还坚定地说,如果真有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走一个叫做“三十九族”的那条路,绕过唐古拉山,虽然多走一个月的路程,但是同样能进入西藏,比在这里等待半年强。让人惊奇的是,年轻的班禅大师,此前从没有走过这条路,却对地貌、路线讲得那样准确,判断又是那样清晰,说话那样果断,使人佩服。护送部队反复研究并请示中央、西北局、西藏工委同意后,决定接受班禅意见:队伍继续行进到唐古拉山前,如果发现大雪封山,就绕“三十九族”前进;如果没有封山,就直接翻过唐古拉山。这—方案很快得到中央和西北局、西藏工委的批准,队伍继续前进。
班禅返回西藏之路,艰险异常。据牙含章讲,一路上,看到的是许多死于途中的骆驼、马匹,时间长的,已经被鹰啄得剩下一堆白骨。时值严冬,高原寒冷异常。尽管帐篷很厚,仍然抵不了夜晚刺骨的寒冷。班禅虽然年轻,有专门的活动房子,但只比帐篷略暖一些,实际上住在里边仍然极为寒冷。当时,河流、大地都已经冻住,这么多人,吃水就是个问题,好在沿路全是积雪,他们就化雪成水,饮用、做饭。做饭烧的是干野牛粪,这要走出住地很远才能捡到。因此,只要一住下,牙含章就命令部队以排为单位,外出捡拾野牛粪。各派出人员保持联络,到一定时间必须回来。队伍行进一路,全是渺无人烟的荒野,经常走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牙含章等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因此他们尽管携带了充足的大洋,但全部生活物资都是队伍筹备充足后携带,这就是他们行前租用几万牲口的原因。但是,牲口多了,又有一个牲口吃的草料的问题。长途行军,不能携带大量草料。牙含章预先想到的办法就是沿途由战士们自己打草,加上休息时卸下牲口在草原上放牧。这样,一半人工、一半放牧,解决草料问题。按此办法,他们每天走半天路,放半天牧。因此行军速度快不了。护送部队非常辛苦,他们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生火做饭,卸帐篷,备马鞍,饭后马上行军,行军休息时就要去打草。一天下来,除了睡觉,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睡觉,是在扎好的帐篷里,四面透风,十分寒冷。地上铺上一块毡子,睡到后半夜,地上的寒气早已渗透进全身,根本睡不着。班禅和班禅堪布会议厅高级人员也和部队战士一起,克服这样的困难。他们在路上多次遇到土匪。大股土匪有上百人,小股土匪也有十几人。这些土匪都是马匪,但土匪也知趣,见到这样庞大的队伍,武器装备又好,一般不敢和护送部队交手,只是在离护送部队二三百米的地方嚎叫着,放几个空枪。但每遇到这种情况,护送部队丝毫不敢松懈,立即进入战斗准备。他们经常遇到的野兽,往往是一大群狼。特别是夜晚,群狼眼中放出的绿光,在远处形成一条绿线,那就不知道有多少只狼了。牙含章要求护送部队:夜晚出去解手,要结伴外出,带上手电,以防止被野狼袭击。面对如此险象环生的情况,年轻的班禅却异常沉着冷静,没有一丝慌乱,他的面容总是平和、慈祥的。他为了祖国统一,为了与达赖和解,不畏惧艰苦,不避风险,坚定地向西藏行进,
在寂寞寒冷的高原上跋涉一个多月后,护卫部队1952年2月底护送班禅到了唐古拉山前。果如班禅所料,唐古拉山没有被大雪封住。山上覆盖着几十厘米厚的长年积雪,人马小心行走,可以通过。唐古拉山最高处有海拔5800多米。牙老师回忆说:过唐古拉山极为艰险,山上几乎全被冰雪覆盖,一步一滑,下边就是悬崖,极为危险。脚冻麻木了,又疼又痒,几乎不听使唤。高山缺氧,使人的双腿像棉花一样软。冻麻的脚和绵软的腿,踩在非常滑的冰雪上,就像步步踩空一样。那种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体会不到。牲畜也觉得路滑危险,怎么打它,也不前行。人硬拉牲口走时,它们也摇摇晃晃迈不开步子。雪山缺草,牲畜又冻又饿,根本走不动。有的骆驼和马匹行走时一不小心即滑下悬崖摔死了。拉牲口的干部和老乡也有几十人因路滑和疲乏,摔下山崖而牺牲。在低空盘旋的兀鹰一看见骆驼或者人摔下悬崖,马上成群飞来撕食摔死的骆驼和人。牙老师讲,仅仅过唐古拉山的短短几天,我们招募的拉骆驼老乡就牺牲了几十人,还有好几位干部也牺牲了。骆驼、马和牦牛损失近一半,其中,骆驼死了近一万峰。行路倒是不用向导就能找到路,因为过去的行人翻越此山时,沿途留下一堆堆牛马骆驼或者人的骸骨,连绵不断,成了现成的路标。过此山需要快走,因为山上又冷又缺氧,越停留越危险,队伍必须整个白天都要赶路。晚上宿营时,只能凑合着用石头压住帐篷边,架起帐篷,睡觉实际上就是睡在冰上。由于缺氧,做饭时有时打不着火,点燃的干牛粪火力不行,饭也做不熟。因此他们将宿营时间缩短到五六个小时。班禅大师和大家一样需要克服异常的艰险,但他面对如此艰险,却毫不动摇,既坚忍不拔,又淡然以对,表现了活佛的坚定意志,也展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护送部队的人本来都是政治信念坚定、革命意志坚定者。大家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又看到年轻的班禅有这样的坚强意志和淡定精神,更受鼓舞。大家豁出命去闯天险,只用了7天时间就通过了唐古拉山。过山以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和西藏工委立即给班禅及护卫部队发来电报,习仲勋同志也发来电报,热烈祝贺他们胜利、安全地越过这座大雪山。大家受到很大鼓舞。班禅大师和护卫部队接电后都非常高兴。他们也知道,之后通向拉萨的路就好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