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知青运动”对绝大多数知青并不公平
有句话,“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不过,这句话只能是在励志角度有意义有价值,因为在人生中能够战胜苦难,取得辉煌的人生成功的只能是极少数人。大多数没有成功的人,往往是被“苦难”给击垮了,或者在“苦难”中艰难地苟活着。
真理再前进一步往往就变成谬误。如果说从励志的角度,“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句话有一些意义的话,那么,因为这句话而去赞美苦难,讴歌苦难,甚至把苦难的存在合理化,以掩盖产生与导致这些人类苦难与不幸的根源,对遭受苦难折磨的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犯罪。
知青运动是毛时代发动的无数运动之一,最早始于1950年代,目的是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文革期间红卫兵运动结束以后,产生了大量无法升学又无法就业的城市青年,绝大多数为前红卫兵,这些人又颇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毛在文革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需要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这些城市无业青年成为他考虑的问题。
最终,毛老人家想到了“上山下乡”,即到农村去当农民这一高招,于是,毛又发出了新的最高指示:“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红卫兵最崇拜毛,最听毛的话,毛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既然毛发出了指示,岂有不听之理?于是乎,全国大中小城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我的一个表姐,在家庭中排行老四,上边有三个哥哥,三个哥哥都下乡当知青去了,按照规定作为老小她可以不去的,可她偷出了家里的户口本,自己报名下乡当知青去了,后来跟当地人结了婚,就一直未能返回城市。
对于这位表姐,我的父母是一直有看法的,认为她不听父母的话,自作自受,所以,后来想回来却回不来了,因为按照政策,知青在当地结了婚的,不能返回原来的城市。不过,我对于这位表姐却是颇为敬佩,一是敬佩她的理想主义,二是敬佩她的敢作敢为,独立自主的精神。表姐的问题不是当时她自愿去下乡当知青,而是她被剥夺了返回城市的权利,这是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一国公民有在本国自由迁徙的权利”。
毛说让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可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农民是一思想保守落后的阶级,思想与觉悟有先进性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农民阶级。如果让广大学生接受再教育的话,“老师”也应该是工人阶级,为什么是思想落后的农民呢?
可惜,当时的知青绝大多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领袖的话就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盲从盲信,最后成为牺牲品而不知。
知青到了农村以后,很快,真实而又残酷的现实就让他们清醒了,农民并没有思想觉悟上的先进性,从农民身上学不到什么先进性的东西。农村虽然是“广阔天地”,却并不能“大有作为”,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上,都不能有所长进,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农民老伯伯一样“修理地球”,这就是等待他们一生的命运。
很快,知青的激情过去,开始了反抗运动。反抗的形势多种多样,包括写诗歌创作歌曲表达心中的不满,知青中一部分写诗的人后来成为“朦胧诗派”,包括北岛舒婷顾城梁小斌食指等人。除了写诗创作诗歌,有门路的人(包括几乎所有的高干子弟)通过参军招工以及当工农兵大学生等形式脱离农村,没有门路的人,有的女知青通过出卖自己的处女贞操,性贿赂掌握权力的人,来达到参军或当工农兵大学生的目的,有的则贿赂医生出具假病条,回城养病。
知青反抗运动的最高潮是在毛去世以后。毛在世时,毛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法律,一句顶一万句,没人敢反对,没人敢纠正。毛去世后,知青认为这是一个改变自己命运机会的时候,此时,很多知青在农村滞留的时间已经达十年之久,本来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却在“修理地球”,最好的青春时光已经被蹉跎了。
终于,上千万的知青,从东北到新疆,到边境云南广西,遍布中国南北各地,通过罢工通过抗议,逼迫上层不得不同意他们返回原来城市的请求,毛所发动的祸及上千万青年的知青运动终于结束。
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知青的历史,是人生苦难的历史。对于知青中那些后来通过门路参军最后当上将军的人来说,对于知青中那些通过门路上大学最后成为执掌权力的人来说,对于知青返城后的一些草根,幸运地考上大学,最后在学术界或政界有所成就的人来说,当知青这段“苦难”的历史,确实是一笔“财富”。从励志的角度,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对于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占知青人数绝大多数的没有门路没有关系,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平民子弟来说,知青这段“苦难”的历史,绝对不是什么“财富”,它是地地道道的“灾难”,是千真万确的“人祸”,是被剥夺了基本人权的劳务“奴役”。
我始终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在没有权力的人面前应该谦卑,不应该傲慢,因为你的权力来自那些没有权力的人,没有他们的授权,你们屁也不是。
知青中那些有门路参军的人,有门路上大学的人,自然也有门路在官场上一路顺风,扶摇直上,后来大权在握,呼风唤雨,他们是占知青人数极少数的“幸运儿”。
可是,相对于他们这些极少数的“幸运儿”,绝大多数的平民子弟的知青,却是被“苦难”所压倒,在“苦难”中艰难苟活的最可怜的人,他们是建国之后六十多年里最不幸的一代人。
网络上有句话来形容他们这代人我觉得很形象,因为我的七个堂哥表哥表姐都是这样的人:“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停课,一毕业就下乡,一上班就失业”。他们这些人,没有受过什么系统的教育,好不容易争取回城,有了一份薪水不高仅够糊口的工作,又赶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原来的国营集体工厂或者倒闭或者改营,大规模失业,因为没文凭,又没法跟后来的年轻人竞争,成为彻底的社会失败者。
最近电视上常常有描述毛时代的电视剧,其中的主人公大多为文革期间当知青,以后或者参军,或者上大学,事业个个成功,令人艳羡。这样的电视剧确实有真实的一面,但这种真实只是极少数人的真实,是那些有门路参军上大学的权贵子弟们的真实,是平民子弟中极少数能考上大学的幸运儿的真实,但绝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不能反映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知青后来的命运。
因为极少数人的成功人生,(何况他们的成功很多都是父辈权力照顾的结果,而全非自己的努力),就讴歌赞美那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灾难的“苦难”,合理化那场毁灭了千万年轻人人生梦想的“人祸”,我觉得这样做,既不正义,也不公平,而是邪恶,是对多数人的背叛,是对多数人苦难与不幸的漠视。
总之,最近媒体发动的这些对“知青运动”赞美的活动,对大多数知青来说并不公平。这样做,也许符合那些至今执掌大权的极少数幸运儿的利益,却是对绝大多数人生毁灭的知青情感的亵渎与权利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