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梁璧辉”释义

发布时间:2015-08-04 20:41 作者:王彬彬 浏览:145次

1963年5月6—7日的《文汇报》,发表了批判戏剧《李慧娘》的文章《“有鬼无害”论》,全文两万多字,影响当然很大。文章署名“梁璧辉”。所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都会写到“梁璧辉”对《李慧娘》的批判。近读《徐景贤最后回忆》,对《“有鬼无害”论》的出笼,有了新的了解。

1962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同华东地区省、市委书记谈话时,表达了对戏剧现状的不满,认为戏剧里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西风压倒东风”。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数日后即在上海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大写十三年”的口号,他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大力反映“建国十三年来的生活”,强调只有写“十三年”才是“社会主义文艺”。“大写十三年”,必然导致对此前十三年间文艺的否定,因为这期间的文艺作品,大多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既然只有写“十三年”才算“社会主义文艺”,此前那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都算不得“社会主义文艺”了;至于并不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题材作品,就更离社会主义十万八千里了。

1961年,戏剧家孟超改编的昆曲剧本《李慧娘》发表,主人公李慧娘先是人、后是鬼,因此是一个鬼戏。剧本发表后,廖沫沙写了《有鬼无害论》予以肯定。但《李慧娘》中的“人物”,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再加“牛鬼蛇神”,上演后立即被盯上。徐景贤说,1963年初,毛泽东看了《李慧娘》,提出要对“鬼戏”进行批判。稍后,江青在上海接见张春桥,提出要“破”,要批判《海瑞罢官》《李慧娘》等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戏,同时要“立”,建议把沪剧《红灯记》改编为京剧。

上海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写文章的任务落到了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俞铭璜头上。俞铭璜在革命队伍中有“才子”之称,“反右”前后,曾以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之身,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由“革命才子”写文章批判歌颂“才子佳人”的戏,很合适。于是,俞铭璜写了两万多字的长文《“有鬼无害”论》,既批《李慧娘》,也批廖沫沙。徐景贤说:“文章经张春桥修改后,用‘梁璧辉’的笔名,发表于一九六三年五月六日的文汇报上。笔名是柯庆施取的,寓‘两枝大笔一挥而就’之意。文章犀利,引人注目,打响了揭批‘三家村’的第一枪。”

以前只知道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系友俞铭璜写了著名的《“有鬼无害”论》,现在才知道账不能算在他一个人头上,也有张春桥的一份“功劳”。以前只知道文章以“梁璧辉”笔名发表,不知道为何取这么个笔名,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