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平型关战役的档案资料
关于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小寨村伏击战)的档案资料,在日本也并不多见。因为其伏击战不属于正规战斗,所以不在正规部队的战斗详报(如步兵第21联队)记录范围内。掌管后勤运输的自动车部队之所以有一些记录,理由在于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正面作战。有关平型关的战斗记录,在日军正式记录中记载为《内长城线附近的会战》,其战斗名称更被细分为:小寨村附近的战斗、关沟村附近的战斗、平型关口附近的战斗、团城口附近的战斗、一九三〇高地附近的战斗、鹄子沟(正字:鹞子涧)附近的战斗等[1]。这些战斗均指9月22日至30日在长城线正面战场与国军(第八集团军下属部队)的作战。
有关共产党“平型关大捷”的档案记录,有三件较为重要,一是第六兵站自动车队第二中队(队长矢岛俊彦大尉)的《平荆关附近小寨子の戦闘》详报要约,记载了此中队与115师在乔沟老爷庙附近对战4小时的记录。原文出自沢田久一編《宇都宮輜重史》(1973年,164-5頁),应是战斗详报的一部分,内容在编辑联队史时,被取舍简化。原本在本书编辑的1970年代肯定存在,只是当这一代旧军人去世后,当时收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已经散逸,不可再寻。
第二件是有关步兵第21联队混合行李队被伏击的记录。主要是第五师团参谋长樱田武大佐(1891-1942,陆大33期)事后做出的有关桥本顺正参谋死亡的调查报告。桥本顺正中佐对第五师团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陆军大学36期毕业,如不死在小寨村,败仗前按正常途径能提升为中将。为此,樱田武根据几位生存者的报告,在战斗后不久便整理记录了《橋本参謀戦死ノ状況》[2]一文件,按此调查材料做成的档案文件还有与桥本参谋同行的宪兵曹长佐野龟一的死亡报告书《关于佐野曹長戦死情況之件》。由佐野的部下泽田松香伍长在是年10月10日作成[3]。这两份文件都是在事件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做成的档案记录,具有很高的价值。而在国内流传甚广,争端不断的歩二一会《濱田联队史》[4]和児島襄的《平型関》[5]等两本书,并非是第一手档案资料,属于几十年后的回顾录,且来源都是大贺春一等幸存者口述。当时的叙述(樱田武报告)和三十年后的回想录《濱田联队史》相比,哪个价值更高,一目了然。
第三件是在此解读的《步兵第十一联队大队炮小队的阵中日志》。从其详细的行军记录中可以找出一些与小寨村伏击战有关联的重要情报。日志记录准确,严密。从日期、天气、时间、地点、人数、姓名到行军路线,活动概要等一一都有记录,对掌握部队行动非常重要。只是由于该日志属于内部文件,阅览对象也仅仅设定为当事者和军队内部有关人士。所以文章内容表现较为专业,不了解历史背景或没有军队知识的外部人,很难掌握其意。
(二)平型关战役日军部队概况
解读前首先介绍一下参战部队的概况。步兵第十一联队是广岛联队,本部驻屯于广岛市中心,旧城址下,与第五师团本部隔街相望。此地在甲午战争期间为明治天皇坐镇的大本营。步兵第11联队是第五师团的最精锐部队之一,和福山(41)连队同属第九旅团(国崎登少将)。第九旅团此时正奉北支方面军命令从蔚县行军至河北定县,预定和师团全体一起参加十月初第一军组织的正定会战。
可是师团长板垣征次郎中将,却欲在部队全体调往河北定县前,就近利用现地部队惩罚一下桀骜不驯的山西军,所以拼凑了灵丘附近的各部队临时编成了三浦部队,擅自发动了以进击大营镇为目标的膺惩作战。命令“三浦少将指挥其约三个大队歩兵,一个大队野炮兵及一个大队山炮兵的”兵力,“在24日黄昏前占领平型关口附近约三公里的长城线,以保证司令部进驻平型关口”[6]。此时的进击目标只是大营镇(长城线内8公里处),并没有任何其它作战计划。
三浦(敏事少将,第21旅团长)部队构成为:
第11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尾家刢少佐)
第21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平岩釚彦少佐,欠一中队半)
第42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折田一雄少佐)
此外还有师团配属的野炮、山炮兵二个大队,合计不到5000人。
步兵的一大队,兵员约1100名,由四个步兵中队,一个重机枪中队(92式重机枪8挺)和一个大队炮小队组成。
大队炮小队编制为兵员56人,马12匹,92式步兵炮两门(70MM山炮)。小队之下为两个炮兵分队(各一门炮),一个弹药分队,一个指挥班。本文分析读解的阵中日志即是这个大队炮小队的记录。
小队于卢沟桥事件后1937年7月30日在广岛的兵营动员编成。编成基础为平时编制,人数仅约为战时动员的5分之3。所以第一次动员仅仅是现役军人,兵员不足于编制数。出发时人员29名,马8匹、小队长为三宅與一郎少尉[7]。
8月1日清晨6时50分到达宇品港,经釜山,安东,山海关,进入华北。8月11日到达丰台。8月17日,在南口附近料子台首次参加战斗(同前,№1234)。之后经跑马川(8.21),镇边城(8.22),榆林堡(8.25)各次战斗后在怀来整顿,9月7日出发经新保安城,逐鹿,岔道子,大法子,大王城,到达蔚县附近(9.12)(同前,№1278)。
9月12日三宅少尉在閣山附近的遭遇戦中死亡,小队长由狩山曹長代理。此时人员26名、马6匹(同前,№1280)。
9月19日,参加水土菴(灵丘东北35公里山地)附近战斗后向灵丘前进,于9月21日清晨5时半到达,在城外宿营。在灵丘得到第二次动员部队的补充,人员扩至50名,马10匹。接近战时编制状态。
【灰色五星是9月23日第二分队到达地点,旅团本部也于此不远。红色五星是9月25日第二分队与大队本部所在地,蓝色五星是第一分队9月25日集结地,关口南侧高地被称为三角山。此图是国军使用的地图,1930高地标识为1980】
(三)阵中日志的解读,分析
9月22日晴于东河南镇
一、午后5时半从灵丘出发,夜12时半到达东河南。
二、车辆部队接到沿本道向大营镇方向前进的命令,在东河南露营。
三、(灵丘至东河南)前进途中道路情况良好,行军顺利。
四、人员数小队长以下50名马9匹。
9月23日晴于平行关口东侧
一、午前6时从东河南出发,与大行李及机关枪弹药小队,配属山炮小队的一部分同行,冒着来自东方高地的敌弹袭击顺坡路行进,午后4时半到达平型关口东北。
二、(略)
三、第一线部队受阻,激战中。不得已在平型关口东北1000米处露营。
四、(略)[8]
解读,分析:
1.可以看出进军命令下达时间为9月22日下午,行军目的为大营镇。此时三浦部队并没有进军太原的作战计划。
2.9月23日午前6时,辎重等马车队从东河南镇出发,午后4时半到达平型关口东北1000米处。停止原因为前线有激战。在前线激战中的是22日夜乘车先到达的步兵。后续的炮兵,弹药,辎重等马拉车队,则在东河南镇(灵丘西25公里)宿营后,于9月23日结队通过小寨村沟底道路(本道)。可以考虑至9月23日晚,三浦部队的主力和大多数炮队,辎重已集结于长城线附近,进入总攻准备状态(命令为24日晚占领长城线)。
3.此时(9月22-23日)小寨村附近乔沟的本道上已出现敌军阻击。只是对大部队不至于构成威胁。
*按后文内容可知,此时与大部队先行的是大队炮小队的第二分队,炮一门。
9月24日晴转雨
一、本道由于敌军顽强封锁,已不能通过。
二、午后3时,岩原伍长受命前来,命大队炮部队全力向主力所在方向急行。为此,第一分队将炮分解,炮身装驮,炮架装载于辎重车中,午后4时,由东河南脱离本道,迂回向1930高地前进。剩余部队受命由古本伍长指挥,观望敌情伺机通过本道前进。
三、(略)
四、午后7时到达东河南,准备夜行军。由于上流降雨河床增水,不得已在东河南露营[9]
解读,分析:
1.9月24日本道已被敌军(晋绥军)封锁,车队不能通过。
2.前方因战况紧急,有令炮队急行,所以第一分队只得将炮分解装驮,选山路迂回前进。
3.剩余部队为弹药分队,车辆多(辎重车,弹药车4辆),不能走山路。只能在东河南露营,待情况平稳后从本道继续前进。
4.夜行军通过本道是一个机会,但24日夜上流地区下大雨,河川涨水阻止了行军。
可得知,在平型关大捷前一天,道路已被晋绥军封锁。虽有迂回路,但山路险峻车辆不能通过,所以车辆部队只能在东河南镇待机。
9月25日雨後晴天
一、(古本伍长指挥弾薬分隊)午前6时,在岩原伍长引路下,从东河南出发,午后6时到达1930高地西方台地,与大队主力汇合。补充粮秣后,夜11时到达鹞子涧村北凹道。
二、(本日行军时)古本一行于午前6时许遭到敌部队袭击,奋战中马匹“步张”中弹死亡。不得已将辎重车辆,装载92步兵炮弹的弹药前车(驾马的辕木部分)及弹药箱4个,榴弹8发放置原地,前进驱敌。待敌退却后返回。见辎重车一辆,弹药车一辆,炮弹箱等受损不能再用,只得废弃。之后继续向平行关口西方长城线行进。(长城线附近之)敌仍在顽强抵抗,在离前线约500米处过夜。[10]
解读,分析:
1.古本伍长指挥的弹药分队,于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当天)清晨6时从东河南镇出发沿本道前进,出村不久(地点应在蔡家峪东方进入凹道前),遭到小部队袭击。
2.此敌部队战斗力并不强。古本一行在驱敌成功后继续前进,于午后6时在1930高地西侧台地与大队本部汇合。
3.第11联队第一大队本部位置在1930高地西侧台地。从地图上看,1930高地西侧与大队炮第一分队所在的鹞子涧村北凹道均在长城线内,所以可以认为9月25日,三浦部队一时控制了大部分长城线。而进攻路线之一应为辛庄→东泡池→西跑池→鹞子涧。三浦部队是在9月25日晨发起总攻的。
4.由于记录中没有言明9月25日的行军路线,所以不知道弹药分队走的是本道,还是迂回道。从至少还有两台车辆这点看,应是通过了小寨村本道。也就是说,可以推测在午前8时之前,小寨村西乔沟还未被115师封锁。
【9月25日死亡马匹名为“步张”为弹药分队所属】
以下再详细了解一下大队炮各分队的行动,装备。
1.第二分队(分队长西本哲男)编制为人员13名、炮1门、马3匹。9月22日午后5时半从霊邱出発,凌点20分到达東河南鎮露営,9月23日清晨6时从東河南鎮出发沿本道于午后4时半到达平型关口东北方1000米处。24日以后位置处于1930高地西侧台地大队本部附近。
2.第一分队(队长井上稔上等兵,人员12名,炮1门,马2匹),指挥班(人员9名、马1匹)。9月24日清晨由灵丘出発,午后4时在东河南镇进迂回路,向1930高地前进,最终到达鹞子涧(团城口内2公里处)北方道路凹地,到达时间不明。
3.弹药分队,指挥者古本福雄伍长,带路岩原伍长。人员合计15名,马4匹、辎重车2辆,弹药车2辆。9月25日清晨6时从东河南镇出发,不久遭遇袭击进入战斗,午后6时到达1930高地西侧台地与大队本部汇合,深夜11时到达鹞子涧北方道路凹地与第一分队和指挥班汇合。
(四)小结
从此资料可得到如下信息∶
1)三浦部队的进军命令下达在9月22日午后。目的是进军大营镇。并没有深入作战意图。(山西作战,进军太原是9月23日以后,方面军不得已追认的新计划)
2)行军序列为:步兵主力乘车于22日午后出发,同日夜到达。炮队、车队、弹药,大行李与机关枪弹药小队徒步在东河南镇宿营后,于23日内到达内长城线。后续部队于24日行进到达。至25日(平型关大捷当日),没有到达前线的只剩下最后一些零星部队。说明此日115师的“口袋阵”扑空,并没有截住日军主力。
3)本道(乔沟内沟底道路)从22日以来就有晋绥军阻击,但构不成威胁。9月23日大部队通过后,9月24日基本被晋绥军控制,截断。迫使一部分后续的零星部队走山路迂回。但车队不可迂回,只得待机通过本道。此点证明在乔沟截击日军并不是林彪的独谋。
4)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当日),最先进入本道的是此大队炮小队的弹药分队。清晨6时许在东河南镇出口受到袭击受损。但此截击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所以部队在战斗后能继续前进,于8时前安全通过乔沟[11],到达长城线。说明25日午前8时,115师在乔沟尚未做好伏击准备。
5).旅团指挥部在关沟村西南平型关口,而不像国内学者称的那样在东泡池(参考地图)。而三浦部队当初也企图通过关口到达大营镇。当发现地图情报不准确(车辆不可通过关口)时才向西跑池,团城口展开进攻。
6)9月25日的总攻中,三浦部队已占领部分长城线,进入关内1930高地西侧和鹞子涧村。
通过此档案文件,可以掌握日军三浦部队的行动命令,日期,路线和道路封锁情况。从中也可发现其内容和国内长年所宣传的内容――9月25日,115师长林彪智谋在乔沟布下口袋阵,截住并歼灭日军精锐师团主力――并不一致。其说误記了一个事实,同时也掩盖了一处光辉:即国军在同地,之前之后一直在不断地截击日军。
--------------------------------------------------------------------------------
注释:
[1]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28300,史料№1431,北支那作戦史要-北支那方面軍3/3昭和12年9月1日~昭和13年5月3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以下簡略为JACAR:Ref.C11110928300,+資料名+№)。
[2]JACAR:REF.C11110924000.№686.
[3](『日本憲兵昭和史』272页)
[4]歩二一会『濱田聯隊史』,1973年。
[5]児島襄『日中戦争』Ⅲ,文藝春秋社,1984年。
[6]同上,JACAR:REF.C11110924000.№683.
[7]「陣中日誌歩兵第11連隊第1大隊砲小隊」JACAR:REF.C11111178500.№1217.
[8]「陣中日誌歩兵第11連隊第1大隊砲小隊」JACAR:REF.C11111178600.№1302.
[9]前出「陣中日誌歩兵第11連隊第1大隊砲小隊」№1303-1304.
[10]前出「陣中日誌歩兵第11連隊第1大隊砲小隊」№1305.
[11]此点因证据不足,仅为推测。不排除迂回前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