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1958人民日报王府井炼钢铁 奋战两月炼出铁渣

发布时间:2015-08-31 20:54 作者: 浏览:105次


1958年初冬,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边的报社院内大炼钢铁的场面。 阎德山摄

    王府井闹市炼钢铁——1958年人民日报社大炼钢铁片段

    ■钱江

    当年刚刚买了一架照相机的年轻干部阎德山,不经意间拍下了人民日报新闻工作者在王府井繁华大街边大炼钢铁的照片,半个世纪后翻出来,成为令人感慨万分的新闻史记录。

    1958年6月下旬,毛泽东决心加快“跃进”,大大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表。在当年,提高工业发展速度的基础是钢铁。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王朴的文章《以钢为纲》,要求各级党委“把钢这条纲抓起来”。这时,中央领导层已决定,当年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

    但到这时候,全国钢产量只有三百八十多万吨,未来6个月里要炼出700万吨钢才能完成指标。酝酿两三个月后,传统的“群众运动”上阵了。

    坐落于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人民日报社,不仅在报纸版面上宣传炼钢,在自家大院也张罗起“大炼钢铁”来了。

    当年10月,北京东城区将任务分解,要求人民日报社到年底炼出10万吨钢。这个担子可不轻,因此从国庆节后,王府井大街西侧的人民日报大院里,经常是浓烟滚滚,炉火熊熊,热气腾腾。

    按说,人民日报社里没人懂炼钢,但在那个特定年月里,这个大院的人们就是敢炼。首先是图书馆管理员表态,我们这里有关于炼钢的书,读了书,不就明白炼钢的道理了?

    图书管理员果然找出了炼钢教科书,翻开一看就有点傻眼了。原来书里说得明白,炼钢和炼铁不同,炼铁用高炉,炼钢则要用平炉。以报社现有条件,砌不出专门炼钢的平炉。不过那时的人们热情高涨,接着翻书翻下去,发现有门,利用现有条件,砌一个小型土高炉先炼铁还是可以的。

    砌高炉首先遇到炉膛内衬问题,要用质量很好的砖,而且砖里要有石英石成分。正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铺设在王府井大街两边人行道上的红砖里含有石英石。好消息惊动了市政管理部门,只听一声令下,一夜之间,王府井大街两侧人行道上的路砖都起出来了。沿街各大单位都有一份,人民日报院里砌高炉的砖头也有了。

    砌好了土高炉就要炼铁。没有专门知识的人并不明白铁和钢有哪些区别,更不清楚高炉平炉之分,还以为报社印刷厂边空地上新冒出来的土高炉是炼钢用的。报社党委决定先炼铁,因为他们已经知道钢是由铁炼出来的。

    炼铁原料哪里来?后人以为靠各家各户砸锅拔门闩集中起来的“废铜烂铁”回炉就够炼铁了。其实不然,各家捐献的小铁器根本供不上炉火冶炼的需要。

    人民日报炼铁的原料是行政处干部阎德山负责采购,到北京西山铁矿去买的。一开始没有卡车,就开着一辆客车去装矿石,后来才换了卡车。两个月买矿石买燃料,花光了几年间人民日报的经营收入积累。(2013年3月1日访问阎德山的记录)

    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会炼钢(铁)的消息传了出去,社会科学学部派出赵复三找到文艺部副主任袁鹰取经。袁鹰忙于编务没有参加炼铁,就把赵介绍给了报社的炼钢(铁)指挥部。至当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总共炼出5982市斤铁(即3吨还不到),要完成任务还差得远,于是要“决战”,非掀起大高潮不可。

    1958年12月22日,报社高炉前一片繁忙,各部门抽调来16人,忙于烧火添料,来自解放区的印刷厂干部范守田专司烧火。报社党委书记谭立从早晨8时到深夜11时,始终参加劳动。在他身边忙碌的,是报社党委办公室主任姜汉鼎,还有报社印刷厂副厂长吴天平。

    到晚上,终于炼出了1903市斤也就是将近1吨的铁。

    不过,这是王府井报社大院里大炼钢铁的最后一搏,差不多耗尽矿石储备,燃料也供应不上了。在余下的日子里,无论如何也完不成剩下的那一半任务。1959年春天还没有到来,王府井大街上飘荡了整整两个月的炼钢浓烟已经散去,人民日报大院里土高炉静静地矗立,直到几年后被拆除。

    已经炼出来的“铁”呢,其实就是一堆黑乎乎的铁渣或铁疙瘩,堆了半年多没有人要,最后不知道拉到什么地方去了。

    (笔者为本文采访了《人民日报》前辈阎德山、袁鹰、范守田等,在此一并致谢!)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