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马双有:还有九个问题需要探讨

发布时间:2015-09-14 21:01 作者:马双有 浏览:127次

庆祝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已经结束,举国欢庆的热烈气氛已经消退,但是,抗战的历史天空里,还有不少疑云没有散去,还在许多人的心头缭绕。现把这些历史疑问提出来,希望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与研究,拂去历史的疑云,给读者以明白,还历史以真相。

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为何选择在1931年?

1928年以前,张作霖主政东北,东北地区几乎是和中央政府不搭界的独立王国,日本人为何不趁东北孤立之际发动进攻?

1928年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不听话的张作霖,日本人为何不趁东北军混乱、幼主新立、不谙世事之际发动进攻?

张作霖一死,其子张学良接任东北最高行政长官,于1928年12月归顺南京中央政府,使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东北军有了“靠山”。但是1930年爆发了蒋冯阎“中原大战”,南京政府岌岌可危,日本人为何不趁机发动进攻夺取东北?后来经张学良“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结束,整个中国又趋于统一。1931年张学良又和南京政府蒋介石结为一体,有了强大的靠山,腰杆子更硬了,日本人为何选择此时向东北军发起进攻,继而夺取整个东北?

二、张学良在东北为何不做任何防备?

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主政时就担任东北军高级军官,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蛮横霸道和野心,也一定熟知代表日本野心的《田中奏折》:欲想称霸亚洲,必先征服满蒙;欲想征服中国,必先征服东北。也一定听到了日本的磨刀霍霍声。其父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竟然被日本人炸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早晚要同日本人干一仗,首先要做好防备工作。可是,张学良面对日本人的狂妄野心,竟然没有作任何防备。既没有招兵买马,加强训练,培养精兵强将,时刻准备迎敌;也没有在思想上教育东北军将士提高警惕,枕戈待旦,保家卫国,守土有责。而是麻痹大意,放任自流,使东北军成了一盘散沙;他甚至裁减兵员,取消兵工厂,大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态势。面对大敌当前、危机四伏的局面,张学良为何不作任何防备?

三、张学良为何采取不抵抗政策?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向沈阳进攻的时候,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是南京政府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导致东北军仓皇撤退,东北地区沦陷。但是上世纪90年代却传来历史的矫正,是张学良自己下达了不抵抗命令,于南京政府无关,于蒋介石无关。张学良也在多种场合发表声明,表示是东北军自己不抵抗,自己应当承担责任,不能赖到蒋介石头上。尽管这种矫正历史的观点在非主流媒体上沸沸扬扬,但是我们的主流媒体依然不予理睬,依然坚持传统观点,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各种节目里大事宣传这种观点,而对“非主流”观点却不予置评,令人困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张学良自己下令不抵抗,尤其是退到锦州后竟然违抗蒋介石要他抵抗的命令,就是不抵抗,不战而退,这是为什么?如果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非要放弃整个东北,又是出于什么目的?

四、华北防务为何稀松?

日本轻而易举侵占了东北以后,又开始虎视眈眈进犯华北。按照常理,南京政府应当吸取东北失陷的教训,开始以百倍的努力加强华北的防务,以举国之力在华北竖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但是,在后人看来,国民党在华北的防务可谓稀松平常。在长城抗战时,只有冯玉祥部下的西北军29军对日军的侵略作了殊死抵抗;“七七事变”时,整个北京、天津还是只有29军布防,敌人进攻时,虽经顽强拼杀,依然挡不住敌人的铁蹄践踏。华北门户一开,大半个中华锦绣江山便成了日本的砧上肥肉。这就让人疑惑:偌大的中国,为何只有一个29军在华北抵抗?为何没有布防5个军、10个军?为什么不把张学良的30万大军布防到此?为何不利用东北军急于摆脱“丢失东北”的耻辱、急于“打回老家去”的心态,让他们在华北第一线向敌人冲锋陷阵?

有人认为蒋介石总是要排挤和消灭异己,张学良和杨虎城一直要求抗日,认为蒋介石要他们去剿共就是“借刀杀人”。此时蒋介石如果把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安排到华北抗日前线,让他们和日军血腥拼杀,打胜了,可保江山无虞;打败了,正好可以削弱异己的力量。这一箭双雕的妙计,蒋介石为什么没有想到,为什么非要派张学良杨虎城去陕北打红军,结果给自己给国家带来了悲剧?

五、日本为何在1936年发动卢沟桥事变?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蒋介石不想抗日,害怕抗日,总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1934年、1935年,是蒋介石剿共最卖力、成效最显著的时候,也是双方精疲力竭的时候。日本人为何不趁两党厮杀、身心疲惫、局势混乱之际机发动进攻?

到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全国抗日统一战线不断扩大,中国抗日的潮流正在高涨的时候,日本却突然制造“七七事变”,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为什么?

有资料显示,“西安事变”加快了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步伐。国民党和共产党越是合作,中国抗日的力量越是壮大,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就越是加快,原因是什么?联系到“九一八事变”,日本人莫非喜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六、国军为何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抗战开始时,国民党的总兵力就远超日本的兵力;在每一次中日大会战中,国军的兵力更是远超日本的兵力。战争是在中国的地盘上进行,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中国一方;而且日本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我们是被侵略者,是正义的一方。可是在与日本的每一次交战中,我们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固然破产,但是五个月便占领了国民党首都南京,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所有大城市都被日本占领,却是不争的事实。国军败退如此之快,日军进攻如此神速,原因何在?

有人总喜欢说日本有明治维新,国力强盛,钢铁有多少,飞机有多少,中国差远啦,所以必然败。这种观点总让人不得要领。有人说,中国的武器不如人,装备不如人,但是把日军的这些武器装备都给了国军,国军是否就能打胜?后来中国得了大量美国武器装备,比日本的还要先进,为什么依然吃败仗?

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海峡两岸天天在庆祝胜利,我们如何如何打败了小日本,小日本是如何如何不经打。这些胜利的“经验”能让日本人服气吗?拿到战场上管用吗?为什么就不能回归真相,正视历史,认真总结一下那时失败的教训:庞大的中国军队面对小日本的进攻为何总是不堪一击?

七、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遮盖数十年?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南京,对已经放下武器的国军士兵和无辜的南京市民进行了疯狂大屠杀,30万中国军民命丧黄泉。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上说:“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但是,对于发生在1937年的重大案件,在1979年以前的中国历史课本上,竟然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1982年,日本出现篡改教科书事件,中国学者才提出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这一事件才在我国媒体上有所显露。1985年,日本投降40年后,南京市政府才建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就令人奇怪,以前的漫长40年,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竟然被淹没了,遮盖了,历史居然出现了断档。这是为什么呢?

越往后来,南京大屠杀越炒越热,中国的各种媒体长年累月连篇累牍宣传南京大屠杀。日本人要拼命掩盖这一事件,中国人则要竭力宣扬这一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说明了什么呢?

八、国共在日本投降后为何极力抢占东北?

众所周知,东北是日本的殖民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用武力抢占了东北,1932年建立了满洲国,扶助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当了傀儡执政(后改为皇帝),统治东北整14年。按照我们的理解,日本帝国主义操纵封建余孽统治东北,一定是在政治上压迫,经济上剥削,日本人一定要掠夺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运往日本,在日本人的压榨摧残下,东北地区一定是一片破败凋敝、混乱不堪,东北人民过着奴隶般暗无天日的生活,东北地区的经济应当处于最衰败、最落后的境地。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又从东北掠夺了大量军用和民用物资,加上日本关东军撤退时已经运走了大量物资,此时的东北地区的各种物资不能说已经被搜刮殆尽,也已经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已经衰败落后的东北,在遭到苏联和日本的搜刮和掠夺之后,还有什么东西呢?

但是,日本投降、国共内战时,双方都不遗余力要首先抢占东北。中共在战略方针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办法,迅速抢占东北,说是“得东北者得天下”。

日本殖民了14年的东北,按道理说,早已是贫穷落后、空空如也,为什么夺了它就能“得天下”呢?

九、我们的宣传为何纠正不了日本的右翼思想?

多少年来,我们的各类媒体上有关宣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可谓铺天盖地,浩如烟海。揭露日本侵略的罪行,抨击日本狂妄的野心,披露日本对华政策的荒谬,可谓罪恶累累,铁证如山。我们的电影、电视、戏剧、小说、散文等,对日本侵略者的揭露和批判,更是连篇累牍,车载斗量。我们中国人受其影响,对“小日本”可谓恨之入骨,怒不可遏!

但是,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居日本人,竟然举国不为所动。我总在想,在高度民主自由的日本,我们的电影电视,日本青年难道不看一下?我们的小说、散文,日本人难道都不看?在我们的抗日神剧里,他们的长辈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手段是那样的残忍,他们的面目是那样的狰狞,在他们的枪炮刺刀下,多少无辜的妇女儿童倒在血泊里!日本人看到这些场面,难道就不感到羞惭和痛悔?难道就没有忏悔之心和道歉之意?

奇怪的是,在我们的强力宣传攻势下,日本的右翼势力却越来越猖獗。不仅政府的领导态度强硬,不承认侵略中国,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强行通过安保法案;而且日本的多数青年也支持政府的右翼倾向;日本的教科书和一些媒体,竟然说当年日本“进入中国”,是为了“解放亚洲”,实现“大东亚共荣圈”,造福亚洲人民。安倍的右翼政策肯定有大量的民意支持,要不然,为什么中国抨击的越厉害,安倍的首相位置却越坐越牢固呢?安倍成了日本几十年来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原因何在?

中国的铺天盖地的抗日宣传居然对日本不起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