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唐:两首“红歌”的悖论发现
我是在物质和精神双层匮乏中度过少年时光的。其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更没有卡拉OK和KTV。偶尔能看次把电影,也是翻来覆去炒旧饭,就那几部革命样板戏和《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革命战斗片,看得我连每句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还有收音机可听,但是,收音机可是比当今苹果手机还要珍贵的奢侈品,谁家买得起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够得上“土豪”级别了,最贴近底层人民生活的文化娱乐,恐怕要数听“有线广播”了。
那时的有线广播的普及程度,应该有似于今天的卫星电视网络“村村通”。村里拉有广播线,家家户户拉一根线入户,在堂屋里挂上一只装了喇叭的绿色盒子,盒子外面印了一条红色最高指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至于安装有线广播要不要花钱,我就不知道了。每天早、中、晚准时播音一次,早上天刚亮就开始广播了,第一个节目是播放革命经典歌曲《东方红》,在雄壮的《东方红》旋律声中迎来红日高升,迎来新的一天,的确是件非常催人奋进的事。
大约播完早间新闻,就是生产队长“排工”时间——安排一天的生产劳动了。队长在广播里喊:“张三、李四、王五麻子,带三个女劳动力去除草;刘大狗和张小牛、杨发去方犁田耙田……喂,喂,你们都听到了没有?听到请回答。”说来也绝,有线广播是可以对话的,只要对着广播喊一声:“听见了。”队长那边还真的能听到回答。十个孩子九个好奇淘气,我和弟妹们一听到队长“排工”就兴奋不已,经常恶剧地对着广播,学着大人的语气高喊:“没听见,再讲一次!”害得队长又重复讲一回,我们就幸灾乐祸地对着广播大笑。队长发现上当,在那边发脾气又奈何不得我们,更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在捉弄他,想向家长告黑状也找不到对象。
晚上广播从6点开始,到9点结束,结束前也得唱一首革命歌曲。在“林副主席”出事前,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林副主席”摔死温都尔汗之后,改成了唱《国际歌》。可能是因为林彪曾经题过两句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的缘故,这首歌也被株连了吧。
也许是耳熟能详便习以为常,或许蒙昧少年不会思考吧,天天早上听《东方红》起床,晚上听《国际歌》上床睡觉,从来没有感觉到两首歌放到一起唱有什么不妥。甚至这两首歌成了某种“借代关系”,村上谁家生了孩子,乡亲们戏称为“唱《东方红》”,谁家老人去世了,戏称为“唱《国际歌》”。粉碎“四人帮”之后听说要恢复“国歌”,我还以为“国歌”就是《东方红》,天天早晚听《东方红》和《国际歌》,《东方红》是国内革命歌曲,《国际歌》是世界革命歌曲,《东方红》不是“国歌”,还有哪支歌配做“国歌”?
我发现《东方红》和《国际歌》放到一起唱不太妥当,甚至形成了悖论关系,已经是我长大之后的事了。80年代绝对是个好学的年代,男女老少齐上阵,都想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个个争分夺秒地读书学习。其时,我着魔似地迷上了文学,工作之外的时光,基本都是在读书和写作中消耗掉的。我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又跟风逐潮去读萨特,读尼采,读叔本华,读弗洛伊德……生怕自己会被时代潮流淘了汰。读书当然有好处,可是弊端也是明显摆着的,就是读书一多,就开始胡思乱想,还常常颠覆自己,生出许多危险犯忌的想法来。不知哪一天,我突然发现《东方红》和《国际歌》是不能放在一起唱的,因为两首歌的内容是截然相反,甚至是相互否定的。请听:“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而《国际歌》却这样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是不是把《东方红》给全部否定了?究竟是“他是人民大救星”唱得对,还是“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唱得正确呢?我们该相信哪首歌呢……
鉴于我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一直不敢把这种敏感的发现告之世人,藏在肚子里一沤就是几十年。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惶恐不已,当然不是为自己担惊,而是为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们感到后怕。如果当时有人发现了这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又向上面检举揭发了,对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说,会是怎样一种结果呢?我无意充当事后诸葛亮,但是可以肯定,无疑是一场无法想象的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