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虹:戚本禹和他的“爱国主义”
这是海内外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戚本禹回忆录》序言里的一段话。我相信,作为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戚本禹的回忆录在文革发动50周年之际出版,一定有它的价值,哪怕不是在史实而是在观点和视角的意义上。
但序言里的这段话却让人起疑:这事可能吗?
1986年,中美之间私人金融交易已经到了能一下就接受40万美元转账的地步???
戚本禹刚出来,就有了这么个能接受数十万美元的私人银行账户?“美国人”不但马上就知道,而且未经他同意—也就是甚至不知道转账信息—就把巨款汇了过来???
40万美元三十年前是个什么概念?我的老天!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美国有哪一家出版社出得起这个价钱?何况在没有取得作者同意之前就转账?美国的出版社没有一家是官府的,都是私人的,他戚本禹有这个概念没有?
注意,当时他的回忆录八字没有一撇呢,人家出版社就给你40万美元? 你要是明天出个车祸,人家不要活了?
不错,戚本禹曾经是个名人,但离四人帮和康生陈伯达之流相比差远了。他要是说2006年或者甚至1996年海外出版社出个两三万美元买他写好的手稿,人们还可以姑妄听之。
这是他离奇的幻觉吗?不像,因为他这段话里有关键词“美国”,有关键句子“我知道他们想要我做什么,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说明他写这段话时,人是很清醒的。
有趣的是,他没有说是香港和台湾这些至少听上去对中文手稿更可能感兴趣的地方,而是说美国。
邪恶的美国灭亡中国的阴谋包括利用我的回忆录,想要利用我抹黑文革,从而抹黑中国,我没有让他们得逞—是这个意思吗?
戚本禹最有名的文章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历史影片《清宫秘史》”。这样看来,他始于“爱国”,终于“爱国”,当中一段开始是被当枪使祸乱中华,后来是被鸟尽弓藏打入冷宫,再后来是一只替罪羊。
戚本禹的“爱国主义”本质上就是机会主义,和这个被他“爱”的国毫无关系。
“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改也难。”
套用一句文革流行语: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句话,何其精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