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期待国家立法,杜绝“文革”思潮

发布时间:2016-05-14 19:12 作者:戴桀堂 浏览:133次
  

 201654日,马晓力女士以普通中共党员的名义,向党内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递交了一封信。后来,这封信在网上公开,引起网民热议。

 

 马晓力认为,20165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一场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五十六朵花社会主义经典歌曲大型交响演唱会》,是一桩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地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事件,是文化大革命(下称“文革”)情境的再现,违背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精神。

 

 201659日发表的凤凰网采访报道中,马晓力补充了她的看法——马晓力认为,五十六朵花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演出单位都没有责任——歌者无罪,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国公民说什么话、唱什么歌、跳什么舞,只要没有违反中国法律,都应该是无罪的。

 

问题出在主办方——某部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办公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机构,不能宣传“文革”。以宣传部门下属单位名义,举办这种“文革”氛围浓厚的演出,意欲何为?

 

 19816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决议》)。《决议》对“文革”有这样的表述——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决议》,是中共中央对“文革”的定性文件。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文革”是一场“十年浩劫”。美化“文革”、宣传“文革”的行为,当然是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

 

 5.2北京人大会堂演唱会”主办单位是宣传部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办公室。演唱会开场,也是以启动国家学习平台为开端的。举办场所是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议政之所的人民大会堂,开场首曲即是文革的经典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同时,演员的服装、舞台背景的设计及主题渲染,大都具强烈文革色彩——巨幅领袖像,文革风格的巨幅背景海报,包括“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等标语,呈现出文革时期的宣传氛围。演出时间又暗合了“文革”发动的标志性事件——“5.16社论”发表50周年之前……

 

这些现象,在在证明,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演出,而是一台宣传“文革”、美化“文革”的政治宣传活动。

 

 根据公开资料,党的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的各新闻媒体作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舆论引导。”中宣部作为中共中央的宣传部门,有责任维护党中央的决议,把舆论引导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而不是美化“美化”,搞个人崇拜。

 

 “文革”对数以千万计的中国民众造成伤害,对国家、社会、个人财产造成了巨大毁坏,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灾难。早在35年前,中共中央就对“文革”有了深刻反思,并在最高决策机构形成《决议》,彻底否定“文革”。但在国家层面,却一直未能深刻反思,也没有制定反制“文革”思想的法律法规。

 

 在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绝不允许悲剧重演,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制定了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观念。

 

 2004126日生效的《柏林州学校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规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培养的人有能力坚决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和其他追求暴力统治的政治学说,有能力塑造建立在民主、和平、自由、人类尊严、男女平等基础上并与自然和环境相和谐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与纳粹意识形态作斗争的思想观,已被明确列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

 

 据悉,德国其他联邦州也有类似的法律法规。德国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时期历史的内容。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的《反纳粹与反刑事罪法》规定,不准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严格禁止使用纳粹标志的行为,即使是否认德国在战时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的言论与行为,也将受到严惩。

 

在“文革”结束40周年的今天,我希望在国家层面对“文革”作出深刻反思,希望巴金提出的国家文革博物馆早日建成。希望把“文革”灾难史写入教科书,把“文革”历史教育作为青少年历史教育的重点。希望每年的516日确定为“反思文革日”。我更期待中国出台一部《反思文革法》,杜绝“文革”思潮传播,不让“文革”浩劫在中华大地重演。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