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王东:关于多层次经济结构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17 21:39 作者:王东 浏览:156次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讲到“四个划清”,其中第二条是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经济结构,为什么要选择多层次经济结构而不是其它呢?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所有制结构不是随意选择的,它有一个客观依据

在基本理论中,所有制结构不是随意选择的,它有一个客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结构必然要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当然这里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和体制选择,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生产力结构。另外还涉及社会技术结构。社会技术结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组织形式进行社会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比如在使用小生产工具的情况下,显然就是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比较适合的,如果非要搞共产主义的清一色公有制则是不合适的。

 

必须分清国家经济命脉与一般经济成份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经常在理论上争论某个行业是国有多了还是应该搞民营,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很难讲清这个问题,为此必须分清国家经济命脉与一般经济成份的关系。

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命脉呢?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文献和我的一些思考,这里列出八个:金融、土地、水资源、主要的能源、主要的矿产资源、通信中枢、运输骨干系统、龙头企业(特别是那些起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企业)。

我们在考虑各种经济成份公私关系时,要注意到谁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谁就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的基础是什么,过去我们比较注重数量,51%就是主导,49%就主导不了;或者70%就是主导了,30%就主导不了。我认为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这些具体的数量,虽然一定的数量是基础,但最主要的主导还是体现在经济命脉上。

我在1991年受北京大学的派遣,去考察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我认为他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能够守住社会主义底线。对底线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我认为不是一定要占到51%或者70%乃至更多,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占据国家经济命脉,通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方向。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绝不能掌握在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手里,这就是最重要的安全线。所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要超越原来的数量决定论。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抛弃数量,连1%10%都没有怎么主导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建立起来,这是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缺少必要的前提,其中有物质技术也有经济结构。有人说,产权私有是经济前提,公有怎么交换?公有不能交换,商品交换必然是私有,这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是天经地义的。我认为产权私有不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产权多元才是必要前提。比如商品交换,你拿着电脑,他拿着货币或者别的商品,商品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才能交换。如果商品只属于一个主体比如国有,那就不能有实质上的商品交换。如果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财产权、所有权,就能够产生实质的商品交换、真正的市场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层次经济结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所有制结构,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个主体、主导,互相无限制地竞争,这个经济结构就可能不大稳定,但是如果变成清一色,就会活力不足。

 

 

 

 

多层次所有制结构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近了

还是越来越远了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甚至有些干部存在疑惑:我们搞的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呢?它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清两种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开创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苏联模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传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很多人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就得出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际上消灭私有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僵化观念理解得出的结论),以及国家占有一切、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观点,这实际是背离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如何看待私有制时,用的词是“扬弃”。现在对《共产党宣言》中的翻译还有点争论,过去都是翻成“消灭”私有制,或许既可以翻译为“消灭”也可以翻译为“扬弃”。如果没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么两种翻译都可以。而且在《共产党宣言》的语境中也没有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意思。《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或者讲扬弃私有制),但我们绝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过去我们读过千百遍《共产党宣言》,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显微镜就很难看清楚其中很多细微的东西。

马克思倾注了40年心血的《资本论》在未来所有制的设想中,用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大家可以看《资本论》第一卷232页中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把它理解成主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在这个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和苏联模式的那种理解,就是国家占有一切,个人一无所有是有根本差异的。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有非常有益的探索,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的一个理论创新就是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要容纳不同的经济成份,通过多种层次经济结构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国旗上一颗大的红五星就是中国共产党,旁边四个小红五星实际上代表四种阶级成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初期也曾经有过四马分肥、公私合营等经济方针、政策,都是强调不同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1956年我们搞了公私合营以后,毛泽东也曾经有一个思想火花,就是能否学习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消灭了资产阶级,又搞了一部分资本主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可毛泽东晚年发生了重大失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走向清一色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波折。

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注意到,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没有讲国有经济究竟要占多大的比重,这绝不是偶然疏忽,这是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一个重新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单一公有制的本质是什么

 

单一公有制的本质是国家垄断制。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从现实上来看,单一公有制主张国家作为独一无二的主体,垄断性地占有一切主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国家垄断一度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国家垄断制在战争时代是万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一向保持中立的瑞士都采取了这种国家垄断制。但在和平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不能长期搞国家垄断制。

邓小平理论也倡导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关于这一点过去有一个思想理论误区,就是社会主义等于国有化,如果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就是社会主义了,这个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是一样的。我国好几代人都是通过《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都形成了苏联僵化模式和僵化观念,它实际上把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划等号。一切国有化只是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紧急过渡时期临时采取的一个非常措施,不可能长期通过一切国有化来搞社会主义。列宁当年迫不得已搞了战时共产主义,但后来他说,从理论上来看,国家垄断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单一公有制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人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收入差距过大,在所有制上存在化公为私,产生了分配不公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人们开始怀念毛泽东。实际上主要是人们对现在的分配不公不满,希望有毛泽东式的英雄或领袖打破这种不公,使公有制占到更突出的地位,甚至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但如果脱离开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果,回到单一的公有制,肯定会给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

 

为什么我们不能搞私有化

 

首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唯一选择,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大势的唯一选择。

历史证明了推行私有化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俄罗斯的动乱和徘徊就是前车之鉴。有人说推行私有化不是挺好的吗?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1991年我在莫斯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俄罗斯周边的国家我都去遍了,他们新自由主义的设计是500天改革计划,很快就走向市场经济,人人富裕,实际上都是泡沫,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非常大的波折,整个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实俄罗斯的基础比我国好得多,不存在中国的人口多、资源困乏、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创新力量不足等问题,但由于它搞了私有化改革,整个经济进入了长时间的滑坡,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这次金融危机把俄罗斯卷进了当代的资本主义体系,现在精确的数字还没有公布,根据一般的估计和判断,俄罗斯经济大约6%8%的负增长。

中国要是走向私有化,问题会更多。中国推行私有化只能充当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附庸,话语权、主导权都是人家的。由于没有那种自由主义的土壤和传统,必然会出现欧美附庸式的资本主义和官商勾结的官僚资本主义,这对广大百姓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