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平型关大捷研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现在国内的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宣传和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点。
1.受政治宣传影响。只提共产党八路军115师的抗战功绩,而忽视,不论整个平型关战役的战略布局,不能从战略全体角度上掌握115师的存在地位。
2.片面的倾向。在胜者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之下,使平型关战役的主角长期被遮掩在“平型关大捷”的阴影里,有喧宾夺主之倾向。
3.方法的非科学性。必须承认,缺乏近代军事训练的共产党军队并没有建立作战的档案记录制度。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历史记述,基本是靠,事后的“回忆”,“口述”等原始方法构成。有夸大,虚构部分,也掺加了宣传内容。并且不能充分利用国军和日军保存的大量作战档案,致使平型关大捷研究,停留在非科学性的政治宣传和“故事情节”的阶段。多抗日的武勇之谈,却把握不了战役战斗的基本情报(时间,地点,部署,命令,敌我构成,死伤数据等)。
对平型关大捷的作战过程,战果,笔者曾有过精密研究,考证。此论意在从整个战役的战略角度上,再次评价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役全体中的地位,功过。
二 平型关战役各阶段概况
1.日军作战目的
第一阶段,9月22-25日,目的是南北夹击,进军大营镇,对山西军显示“皇军威武”。此时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的目的只是报复,惩罚作战,并没有进军太原之作战意图。
第二阶段,9月26日至28日,由于国军全体(包括115师)反击,前线战局急转直下。日军作战目的转为紧急救援在平型关附近陷入包围,频于崩溃的三浦部队。
第三阶段,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五师团平型关方面的救援,反击和关东军包抄茹越口,进军繁峙的作战成功。结果,形成日军进军太原的契机。
2.国军的作战目的
第一阶段,9月22-24日,作战目的是全面防守内长城线,阻止日军进军山西内地。
第二阶段,9月25日至28日,作战目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包围,歼灭孤立的三浦部队。
第三阶段,9月29日至9月30日,作战目的是阻止日军反击。结果在在茹越口失陷后的不利局面下主动撤离平型关前线。
三 战斗部署
1. 日军作战部署:第一至第二阶段,正面为步兵三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约4500名,侧面为步兵两个大队,炮兵两个中队约3000名。之后增援,第三阶段以后,扩大到两个战线,三个旅团约20000名)。
第一至第二阶段部署状况:平型关口至团城口间
北线: 步兵第11联队尾家大队,布防于团城口,1930高地附近
中间: 步兵第42联队折田大队,布防于东跑池南高地
南线: 旅团本部,平岩大队, 布防于平型关口,三角山高地
2,国军部署(两个集团军,约80000名)
9月20日午后7时︰
- 1.七十二师:鹞子涧附近
- 2.第七十一师:团城口
- 3.独立第八旅:西跑池以西高地区
- 4.七十三师:平型关口以东寨沟,冉庄,兑子山至一带[1]。
9月24日第布防形势:
9月22日,国军第84师高贵滋部进入平型关地区(师部驻上台庄)后,有如下变化。
- 1.西河口(不含,2141.96高地北直线约5公里)北沿长城线为第21师防线。
- 2.平型关(不含)以北经西跑池团城口2141.96高地(团城口西北直线3.7公里)至西河口之沿长城为第84师防御阵地。
- 3. 平型关至太戏山为独立第八旅附新编步兵第11团守备阵地。
- 4. 独立第八旅阵地以南为第73师。
- 5. 第115师分布于冉庄村附近山地[2]。
可见9月23日之后,“东跑池,团城口至1980. 49高地(2141.96高地至西河口间)之线的守军部队主要是高贵滋的第84师,”[3]。平型关口(包括关口)以东是孟宪吉的独立第八旅。由于115师进驻了冉庄村一带,原来在此地(张家庄,兑子山)的刘奉滨第73师,集中到了独立第八旅以南(四道沟附近)。
*Figure 1平型关附近战斗经过要图9.22-29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
四 作战概况
1.第一阶段作战(9月22-24日)
日军在平型关,团城口内长城一线(直线约3.5公里)展开攻击。位置于北线的是尾家大队(团城口,1930高地),中间为折田大队(东跑池南高地),南线为 旅团本部,平岩大队(平型关口,三角山)。对此,国军 的长城线守备部队从北向南为,高贵滋第84师,孟宪吉独立第8旅,刘奉滨第73师。 此阶段作战,于与八路军115师无关。
2,第二阶段作战(9月25日)
9月25日晨,日军占领长城线各主要高地后,下令进军大营镇。同时,国军开始全面反击作战。
24日上午九时,傅作义(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及“一一五师之连络代表共同商定于二十五日拂晓以第七十一师配合第一一五师攻击团城口正面之敌”。计划以第七一师附新编步兵第二师为正面主攻部队,第八四师坚守原地,独立第八旅以一部协同第七一师攻击以辛庄,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方蔡家峪,东河南的攻击[4]。
9月25日是日,由于郭宗汾第71师的动作迟延和日军总攻之下高贵滋84师阵地(1886.4高地)陷落,战斗未能按计划时间(午前四时)开始,之后在傅作义严令下午后一时,担当主攻的第71师进入战斗,之后进展顺利。在各部紧密配合进攻及八路军115师小寨村伏击成功的鼓舞下,包围,孤立日军的作战目的基本达成。《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称:
同日拂晓,我调集重兵分路出击,适敌亦向我团城口以北高军阵地猛攻,经我出击之郭师及孟旅一部迎头痛击,激战至午,将敌左翼击溃。郭师连夺山头数个,并占领鹞子涧南方高地,续行攻进。我十八集团军林师,分三路向蔡家峪、小寨,主力向老爷庙进攻。七十三师三百四十九团两营亦向敌右侧背挺进,九时林师占领老爷庙、蔡家峪及1886. 4高地、小寨村。有敌兵站守队,约步兵一营,被我林师完全歼灭,并将平型关通灵丘之汽路截断,敌机械化部队已不能退走,并获敌汽车五十余辆焚毁,敌军用品甚多,现已将平型关正面之敌千余人完全解决。团城口之敌包围于一深沟内,正解决中。惟高军出击不利,仍退回原阵地以西固守…。[5]
可见虽高贵滋师不振,但反击计划全面成功。日军被包围孤立。担任“阻击敌侧背”〔并不是堵截日军主力增援〕关沟村,东跑池之敌,切断运输线任务的115师,由于小寨村大捷,立下大功,对战斗全体胜利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蒋介石,阎锡山等国军将领所以赞赏115师的原因。
要注意的是,以上资料是整个战局之报告,战局掌握客观,数据也比较准确。其中“已将平型关正面之敌千余人完全解决”的意思并不是指115师的歼敌数,而是指“正面平型关战场”全体(关口,东跑池,鹞子涧,团城口)的战果预测。在此115师被肯定的战果仅仅是歼灭“小寨村步兵一营”和“ 焚毁汽车五十余辆”。而且,“向敌右侧背挺进”之举,也有国军第七十三师三百四十九团两营的协助。从前“民间故事”中传播的,高贵滋师大败,郭宗汾师按兵不动,只有115师奋战,单独大捷的说法并不正确。
五 八路军是否全面完成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从战略全局讲,115师并没有圆满完成全部任务。实际上9月25日115师被赋予的“打击敌侧背”的任务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为了支援前线战斗进展,在后方蔡家峪,东河南镇,灵丘北广陵道路堵截日军奔赴平行关战场的援军。
此任务可见9月23日20时《朱彭关于——五师部署和总部行动致军委电》: “我一一五师今晚以三个团集结于冉庄,准备配合平型关部队侧击该敌,另以师直属队之一部及独立团出动于灵丘以北活动”[6]。
之后朱、彭在通知蒋介石的密电中也报告“另组一独立支队三百人,已从涞源、灵邱间向灵邱及广灵以北袭出”[7] 。对此国军《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24日条称“同日十八集团军独立支队一部,在灵丘东北击溃敌军一连,并续向广灵蔚县间前进”。25日条也称“ …自灵丘附近及其以北地区之清扫。应归十八集团军”[8]。
从中可知,切断日军后方的灵丘广灵间运输线,也是第八路军115师应担当的主要任务。
但此任务并没有完成。使命的承担者,主要是115师独立团(杨成武团长,国军称“教导营”)。该团在向灵丘北前进中,在涞源西20公里的腰站偶与敌小部队(第11联队第9中队)遭遇,缺乏作战经验的杨成武团长(此时仅23岁)错误地判断涞源之敌(”第九旅团)是平型关援军,结果把山沟里的腰站定为主战场,从而忽视了进军灵丘以北(灵丘,广灵公路)这一真正的战略目标。虽然杨没有违背师部命令,在腰站作战中忍痛釜底抽薪,派出了一部兵力(第二营)夜驰灵丘北方向,却没有能到达9月25日按时阻止蔚县援兵增援平型关的作战目的。
9月25日傍晚,日军第四十二联队(大场部队)第一大队(志鹤林藏少佐)的两个中队,首先顺利通过广灵公路到达灵丘。翌日,第四十二联队本部和第三大队(大町茂少佐)也无血经由此地,投入到平型关附近战场。
不仅孤单的独立团第二营无能为力,一一五师六八七团9月26日在灵丘西蔡家峪(小寨村北3公里)附近阻止增援日军通过的企图,也没有能实现[9]。
当时为115师宣传部长的萧向荣在《战地日记,火线上的写实》中记载:
二十六日 今晨得到下面的情况: “东河南方面,发现敌之载重汽车三十余辆,满载日军。其后另有敌骑六百余,均向蔡家峪前进中”。115师的部署为“(一)以一部在小寨,蔡家峪之间,巩固阵地,钳制由东河南方向增援之敌军,使其不得向东跑池前进。(二)把主力集结于关沟,白岩台之机动地带,以便随地配合友军,消灭敌人。”[10]
《王紫峰日记》也记载, 26号下午,“敌派骑兵约四五百,由东河南增援战斗,被我六八七团击溃”。
下午并无援军到达,若是清晨,所谓被“击溃”之敌应是志鹤大队。以上的两个日记,说明9月26日,115师687团在蔡家峪一带曾对日军来援的大场部队第二梯队(志鶴大隊)进行过阻击,但结果像杨成武独立团第二营的三山镇阻击(自称击溃敌一连)一样,成果甚微,不足挂齿(除道路被破坏外,日军战斗详报未提及任何阻击内容)。国军纪录中亦有“26日拂晓,敌…由灵丘用汽车输送向平型关方面增援,将我在蔡家峪,小寨第一一五师部队击退”之记述[11]。也就是阻击战斗遭到挫折。
所以115师在大捷后次日,虽然按战略布局进行了阻击战斗,但堵截敌援军的作战目标并没有成功。
六 关键时刻退出战斗
问题还不仅如此。9月27日以后,115师不服从阎锡山指挥,在最关键的时刻撤出平型关战斗,影响了歼灭三浦部队作战计划的进程。26日午后9时,
傅作义总司令赴第七一师视察战况,决于27日续对当面之敌攻击。同日阎司令长官给五台山朱总司令大营镇傅总司令沙河杨总司令命令要旨:
平型关正面之敌连日与我激战,已被我击溃,本日敌由浑源灵丘增援甚众,其一部约两千余炮二十余门向茹越口一带进攻,似有侵入关内之企图。
第六集团军应连同第十八集团军及总预备军迅速击破平型关之敌,第六集团军之第三四军(军长扬澄源)应竭力抗拒茹越口一带之敌[12]。
竭力在短时间内一举歼灭日军被包围主力之目的,是此部署内容。理由有二,一, 9月27日三浦旅团全体被围困后进入第三日,逐渐接近弹尽粮绝之境。二,日军在不断增援中。更发现日军有包抄突破后方茹越口迹象,所以要进行速决战。此时,“阎司令长官给五台山朱总司令”下达命令,指示“第十八集团军及总预备”队和第六集团军协力“迅速击破平型关之敌”。
可是,115师却无视上级命令,擅自撤出战场。《王紫峰日记》9月27日条云︰
“敌军派来援军约一个旅团,战车70余辆。我军在此情形下,决定避免正面决战,我们不同敌人拼消耗战,因为这种战斗只利于敌人。我们要大规模的发动运动战、游击战,用袭击动作消灭敌人,打击敌人”。 …“撤出战斗,准备休息” [13]。
可得知115师的战斗,结束于26日。27日以后并没有阻击到达小寨村的步兵第42联队(大场部队)主力。为了避免正面作战,遵循毛泽东的只打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擅自撤出了战场。如此,9月27日以后,由于115师的撤退,使国军第一线部队进入苦战中。
二十七日拂晓,…新增到之重炮十余门,亦集中向公路两侧射击,其步兵遂在空战炮火力掩护下,向我迷廻村…阵地攻击,经我第71师第403团,第431团,新编第4团,新编第7团之各一部及第72师,第433团奋力抗拒。…13时敌援军到,以步炮联合向我再兴攻击,我阵地几被夷平,赖官兵奋勇力战及第72师第433团预备队之加入逆袭,敌始后撤。…第步骑约百余,趁夜暗沿公路向我后方渗透…[14]。
在此不利形势下,国军仍未退一步。傅作义总司令在27日晚9时,为攻击增援之敌,调整了部署,将独立第八旅配置到平型关口至西泡池南侧,第七十二师配置于西跑池西侧高地至鹞子涧公路南侧,第七十一师配置到团城口至2141高地一线,独立第三旅配置于2141高地至西河口长城沿线。并预定于28日拂晓,再次展开攻击。却不料第21联队主力在此日午前到达团城口。第71师清晨,经3小时战斗刚刚占领鹞子涧后,“正午稍过,敌增援部队续到千余,增加于七十一师正面,向我鹞子涧阵地猛扑,有以六郎城为目标,突贯我阵地企图”[15] 。此援军的突然出现,使25日以来,对国军有利的战局急转直下。《第七十一师平型关会战团城口方面战斗详报》云:
第四三四及四零三两团…正拟封锁汽路山口,遭遇敌装甲车之奇袭,及增援部队之攻击,未能得手。四三四团被敌包围,血战数时,全团殉难,作壮烈之牺牲。第四零三团亦受损失甚大。在团城口附近山头掩护出击部队左侧之四三一团杨营,及对南沟村警戒之周营,亦受寒水村当面敌人之攻击,伤亡颇大。团城口南山头之蒋连亦全连殉国。第四二八团六郎城攻击,因全师袭击六郎城未遂,敌留一连在山警戒。敌乘暗窜入百余人,绕至第四二八团侧后。该团一面对南攻击,一面向窜入之敌包围苦战,…因敌我双方均取攻势,自晨至午,到处混战。我仍占优势,阵线尚能自固,惟出击企图又告终止[16]。
可见28日,粟饭原部队主力援军约2500人的到达,使战局急转直下,使按计划“反击”中的国军团城口方向晋军各部队自身难保,疲于奔命。
得到补充增强的三浦旅团,由此进入反击阶段,终于使国军27日后迅速“解决”三浦部队主力的计划化为泡影。
9月28日晨,在平型关口苦战的平岩大队的丰田军医云: “今夜敌军必有夜袭。山炮弹,步兵炮弹已不剩一发,傍晚若大场部队不能及时赶来,三浦旅团必将全军覆没”。 “此五六日间,曾做过几次死的准备,今天死期终于到来。只是此危机,其他将兵并不知道”[17]。在绝望之际,午前10时,早朝派出的联络队返回,报告援军部队即将到达…。
如此,虽然115师不会有回天之力,即使服从阎锡山命令留在战场,也不一定能左右战局胜负,但在决定战略胜负的最关键时刻,违背命令撤出战斗,若被说成为是釜底抽薪的背叛行为,也无从责怪。
注释:
[1] 《陆军第七十三师广灵灵丘平型关战役战斗详报》16页。
[2] 《平型关会战讲稿》中华民国第34年,陆军大学校印,9页。
[3]《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案卷号7277 补呈时间:民国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4] 《平型关会战讲稿》中华民国第34年,陆军大学校印,10页。
[5] 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节录)原件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案卷号7277 补呈时间:民国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6]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电报《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7] 同前《朱德、彭德怀致蒋介石漾亥密电》。
[8] 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一九三七年九、十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七八七。案卷号:7276.
[9] 王紫峰《战争年代的日记》中国文史,1986年。9月27日,28日条。另外,萧向荣日记中有如下记载,9月26日115师“以一部在小寨,蔡家峪之间,巩固阵地,钳制由东河南方向增援之敌军,使其不得向东跑池前进”并称“晚间,听说东河南方面增援之敌被击溃了,汽车都被打得回头了,骑兵也回头了”( 《战地日记,火线上的写实》-萧向荣-之初书店-1938年版)。歩兵第42联队记载,26日志鹤大队的两个中队,此日晨已到达小寨村附近高地。26日一天并无别的援军,后续部队27日午前到达。所以基本可以确定26日晨,115师687团有可能在蔡家峪附近对敌援军(志鹤大队的两个中队)进行过阻击,但并没有成功。
[10] 萧向荣《战地日记,火线上的写实》之初书店,1938年。原载延安《新中华报》1937年11月24日-29日。
[11]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太原会战》民国55年5月,29页。
[12] 《平型关会战讲稿》中华民国第34年,陆军大学校印,13页。
[13] 王紫峰《战争年代的日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14]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太原会战》民国55年5月,30页。
[15] 《平型关会战讲稿》中华民国第34年,陆军大学校印,15页。
[16] 陆军第七十一师平型关会战团城口方面战斗详报 第一号(九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 1938年2月呈报。
[17] 歩二一会『濱田聯隊史』、1973年、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