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弃”和“消灭”的探讨
2016年6月22日,“红歌会”网站登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耸人听闻地提出:胡德平挖空心思地企图篡改《共产党宣言》,利用经典著作的翻译问题来反马列主义。主要的依据是“有人说《共产党宣言》里‘消灭’私有制中‘消灭’一词的德文原文是‘扬弃’。”意为“马恩从未说过要消灭私有制。”“而这个始作俑者,果然是胡德平。”
多年前风行的扣帽子、打棍子的风气似乎又出现了。而这一次扣的帽子是企图篡改《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打的棍子是“反马克思主义。”我对这篇文章提出几点质疑。
一、关于《宣言》德语Aufhebung一词的确切翻译
关于德语Aufhebung一词,德语词典里面都没有给出消灭的解释。朗氏德汉双解词典标明:auf·he·ben一词有二种用法,aufheben1解释为捡起、拾起、举起或者保留、保存的意思;aufheben2解释为取消、撤销、废除,或者在物作主语的条件下可以解释为抵消。但是如果把该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后缀改为ung: Aufhebung,动词aufheben就变成动名词的情况下,则只能解释为取消、撤销、废除的特定解释。
词典把aufheben一词的二种用法单列为二个词条,这种排列方法只有在词条完全相同,所表达的词义有较大差异时采用。而取消、撤销、废除这几种意思当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式分类。至少可以有全部立即撤销和取消和分阶段分步骤来撤销和取消二种。前者可以看成是立即废止,而后者只能看成是扬弃。为什么要分阶段来撤销或取消呢?因为被撤销或取消的事物它确实还有积极的方面需要保留和利用或者是不可能被立即撤销和取消,也就是不可能被立即废止。
《宣言》最初是用德文出版的,原稿在1848年二月革命前几星期寄到伦敦付印,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在伦敦出版。后来又用德文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翻印过十几次,英译本、法译本、波兰文本、意大利文以及包括中文在内的几十种语言先后出版。
如果我们要从英文、俄文、法文、中文等等不同版本中的翻译词汇中去死扣文意,我们一定会遇到译不准原理的困扰。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德文Aufhebung的词典原意,取消、撤销、废除来仔细的读一下《宣言》的原文,马克思、恩格斯是主张如何取消、撤销、废除私有制的。
毫无疑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的对象是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宣言》指出:
“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
例如,法国革命废除了封建的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在这里《宣言》采用了废除,与Aufhebung的本意相同,可能有人会说,这里所讲的废除理解为消灭更准确,那么,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宣言中提出的具体的废除手段吧。
在宣言的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请注意,《宣言》在这里使用了一步一步的分阶段的安排。
为了做到这一点,《宣言》提出:“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的干涉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宣言》中一共提出了10条措施。其中好多措施都是在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对其进行限制,例如第2条,征收高额累进税。在提出这些措施的时候,宣言特别强调:“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当然会是不同的。”
值得重点指出的是:当宣言发表二十五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
经过二十五年的实际经验,特别是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在继续坚持《宣言》的一般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题的提出的意见,由于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已经被历史的进程所彻底扫除,“所以这些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
再过了十六年之后,也就是马克思逝世5年后,恩格斯在单独为1888年英文版写序言中再次把上述1872年德文版序言的原话重新引录。再次强调在坚持宣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体的革命措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也告诉我们在读《宣言》的时候,我们要坚持的是宣言的基本原理,具体实施的革命措施一定要符合具体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付诸实践方面的行动措施。
《宣言》在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后面紧接着提出:“有人责备我们共产党人,说我们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这里的消灭,德文《宣言》使用的是abschaffen,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废除、取消,并且特别强调是(多指法律或规定)。而中文《宣言》也翻译为消灭,显然是不确切的。个人财产的消灭只能理解为毁损,个人拥有财产作为一种制度或规定,只能是废除或者取消。虽然是别人对共产党人提出的指责,但是这种指责至少不应该犯语义上的错误,翻译成消灭则语义上完全不通顺了。
《宣言》提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德文版废除均为Abschaffung,根据词典解释,第一个字母大写的动名词特定的解释为废除、废止,而中文《宣言》均翻译为废除。为什么两个同样第一个字母大写的动名词表达方法,而且又都具有废除、废止的同样特定含义的德语单词,一个要翻译成消灭,另一个要翻译成废除呢?这里消灭的翻译显然是不准确的。从词义的解释上讲既不能翻译成扬弃,更不能翻译成消灭,而应该准确地翻译成废除或撤销。
1888年出版由恩格斯亲自校印的《宣言》英文版,没有采用英文中也有的Aufhebung一词,而是另外用了英语Abolition,意思也是废止、撤销,英文词典也特别强调废除、废止(法律、制度、习俗等),这里也是一个英文的动名词。之所以没有采用英文中也有的Aufhebung一词,因为这个词在英语中属于德文的外来词,同样也有德文的二种用法。《宣言》翻译成英文时照顾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又丝毫没有变更德文的原来意思。从英文版《宣言》的角度来看,同样应该翻译成:废除私有制。
二、关于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一直把它们看成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在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得到理解。马克思认为这是对他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同时也有不少评论家对《资本论》提出了评价或批评。
1872年5月在俄国彼得堡出版发行的《欧洲通报》发表了评论者考夫曼·伊·伊的《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的评论文章。考夫曼指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且他认为重要的。不仅是这些现象具有完成形式和处于一定时期内可见到的联系中的时候支配着它们的那种规律。……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
考夫曼总结了马克思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指出:“一旦生活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由一定阶段进入另一阶段时,它就开始受另外的规律支配。”之后,又非常明确地指出:“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生产、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替代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录了考夫曼的上述评价,然后指出:“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考察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的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级也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愈是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宣言》然后总结道:“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任何一种所有制的产生和他的要替换掉的旧的所有制退出历史舞台,一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原有的所有制的有用部分的继承和消极部分的撤销的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被替代也一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扬弃过程。
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直接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直接提出了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人的异化,而对私有制的扬弃使人的本质向社会人的复归。在这种复归中完全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红歌会网未署名作者给提出扬弃私有制的说法的人扣上一个篡改《宣言》的大帽子。可是,自己却在他的文章的最后自相矛盾的提出“消灭私有制本身就包含着扬弃这层意思。”自己也提出来对于私有制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不会排斥,反而会消化吸收,发扬光大。这就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了。
我们认为《宣言》中的Aufhebung单词应该准确的翻译为废除、废止、撤销、取消中的任何一个单词都比消灭要准确。而废除、废止、撤销、取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扬弃过程,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各种措施各种力量长期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继续分析说:“我们已经看到,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
“同样,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全面地论述了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准确地,真实地把扬弃过程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了。
解释扬弃的本质含义不用查找哲学辞典,一本新华字典就讲得很清楚了。扬弃:哲学上指事物在新旧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
扬的本义是高举,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说文》把扬解释为飞举也。《小雅》把扬直接解释为“举也”。如果我们要把私有制消灭掉,那私有制还有什么东西需要我们高举起来呢?
未署名文章强调吸收、发扬光大私有制取得的积极成果(比如个别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只是一定要消灭私有制。表面上看起来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际上只是一种完全没有消化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极“左”表达方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也就是在宣言发表二十五年后,要强调在《宣言》基本原理完全正确的基础上,实际运用这些基本原理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且要特别强调有些实际经验在实践中已经过时了呢?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仿佛用魔法一样把巨大的生产力从地底下呼唤出来,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财富。雇佣劳动制造成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尖锐对立和残酷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就表现得十分清楚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国家和地区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方却主要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因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注意防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因素,特别是防止这些消极因素转变成危害社会,特别是危害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因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达,生产的集中导致垄断,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垄断大王。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汽车大王福特,化工大王杜邦。雇佣工人劳动却十分辛苦,贫富两极分化。当时瑞典很多年轻人向往美国,将近有100万人口而且主要是青壮年人口移民美国。瑞典政府组织专家调查团前往美国调查具体情况,调查团除了政府官员还有经济学家。调查的材料回来经过分析认为:瑞典要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同时也要防止社会两极分化,防止贫富悬殊。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企业主必需和工会谈判确定不低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的工资,知识员工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实际上相当于参与部分企业利润分配。实践下来,效果非常好,既防止了贫富两级分化,又制造出来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出现了长期的社会稳定。瑞典社民党开大会时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很多党员经常学习《共产党宣言》,较好地发扬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方面,又有效防止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方面。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生产力不发达,建国前我国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太发达,而是苦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限制,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必然导致贫富二级分化和社会阶级利益的严重对立。
但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长期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劳动生产率低下。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也是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其中最主要的是端正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和资本属性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言,当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共同占有时,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就不存在了。十月革命后,苏联曾经一度试图取消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其后果是导致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最后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流通和货币交换。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业流通和货币交换是在理论认识并没有被人们解决的情况下,由客观实在迫使人们接受的现实。现在这一认识包括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一起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本范畴是否存在,资本市场是否应该获得运行条件?最直截了当地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否还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被消灭还是应该被合理地允许和运用?
多年来,我们一直不能谈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的概念,三大改造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资本这一经济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改革的目标应不应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进行过大规模的激烈辩论。其中还要强调不要讨论“姓资还是姓社”。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当货币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当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过程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时,剩余劳动便创造了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因而成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规定性有两条:第一,资本有增值的要求;第二,资本的增值归资本所有者占有。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因此资本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但是资本的上述两条规定性并不排斥资本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社会主义国有资产也具有资本的属性,即也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有剩余劳动的生产,而且其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所不同的是,剩余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其表现形态也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并且归资本家占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同样表现为剩余价值,国有企业的剩余价值归全社会所有。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私有企业,不用讳言,民营企业。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主要归私营企业家所有,工人在私营企业里工作采取的也是雇佣劳动制。但是在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这些私营企业所发挥的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出口创汇的积极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我们能够对工人的工资收入进行合理的调控,创造条件逐步向共享经济发展,不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有积极的贡献!而且对培育一大批中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不但要保护私营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也就是要大力发扬私营经济的积极因素,调节私营经济的消极因素,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红歌会网未署名作者打着维护《宣言》的旗号,大力强调“消灭私有制”。不能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而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