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杜导正:我是在大是大非中认识了任仲夷
发布时间:2016-09-22 20:56
浏览:201次
以思想解放、作风开明的官声,凭纠正“左祸”、落实政策的能力,在中国历史开辟新局的起点上决毅受命,在经济改革的试验田里耕耘播种,任仲夷这个名字,当然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书上留下浓墨。这位曾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老人,于2005年11月15日阖然长逝,享年92岁。老人留下的遗嘱是:(1)不作告别仪式;(2)不写生平;(3)不留骨灰。但我们这些改革事业的受惠者与后来人有责任、有义务去缅怀,去承继。

任仲夷
2005年12月初,与任仲夷有较多交往的《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同志,在北京万寿路家中,接受了我的访问。

杜导正
徐:听到任仲夷同志去世后,大家都很震惊。您与任仲夷交往较多,您如何评价他?
杜: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在北京的一些老朋友,商量要写一副挽联。电话中商定,11个人联合署名,由朱厚泽与于光远秘书胡冀燕带到广州去与任仲夷告别。挽联请李锐同志执笔,是这样写的:“改革开放,勇当先锋;自由民主,高举大旗;南天一柱,世人景仰;仲夷同志,永垂不朽。”这应当是我们大家对他发自内心的评价。
徐: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这样的评价的确是涵盖了任仲夷的政治品质。
杜:是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着破除迷信和平反冤案两大根本问题。在中央,胡耀邦是走在前面的。可是,那个时候如果没有邓小平、叶剑英、陈云同志的统帅,没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支持,光有胡耀邦同志是不可能的。在地方的“诸侯”中,在辽宁省任第一书记的任仲夷,是冲在前面的;后来,他调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以智慧和勇气开拓进取。没有任仲夷这么头脑清醒,这么勇敢的人,广东和深圳特区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所以,“改革开放,勇当先锋”四个字是很贴切的,不夸大的。
改革应当是全面的,经济和政治要同步进行。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步子很大,也很成功,可政治体制改革有所滞后,更确切地说是有些“跛足”的。这是现实。任仲夷无论是在任上,还是退下来,对这个问题都有清醒的认识,一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热切地鼓与呼。所以,我们有“自由民主,高举大旗”的评价。
对“两个凡是”、对张志新案显现出非凡胆识
徐:您何时认识任仲夷的?
杜:我与任仲夷认识,有一个过程,先是不知其人,后来闻其名,再后来有了接触;接触多了以后,感受也多了,他的见解让我对他产生了崇敬之情。
1977年,我从广东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职时,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了,对于各省的领导人大致还是知道的,但惭愧的是,当时我不知道任仲夷在哈尔滨任职,也不知道他到辽宁任第一书记。很快,发生了两件大事,使我知道了他的名字,感觉到了他的超人胆识。
徐:您说的两件大事,是不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平反冤假错案?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关键。
杜:是的。十年“文革”,使我们这些以前盲从的人慢慢地有了些独立思考。粉碎“四人帮”以后,我觉得自己不但在生命意义上获得了新生,在政治上也成熟了一些。对胡耀邦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运作的这两件大事,我是衷心地拥护的,并尽自己的所能进行推动。那时候,任仲夷等一批老同志更是这样做的。
徐:可是,粉碎“四人帮”后一段时间,中国仍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种思维与力量是萧规曹随,“两个凡是”;一种思维与力量是咸与维新,拨乱反正。两股思维与力量是……
杜:正因为有两股思维与力量,站在哪一方,就需要有胆识了。我就是在这个时期,认识到任仲夷的胆识的。
“两个凡是”是华国锋等同志坚决“照过去方针办”,推行一条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路线的核心理论和行动纲领。这样,必然在思想上束缚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亿万人民的头脑继续被禁锢;在组织上使“文革”中受迫害,包括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内的一大批干部、群众继续蒙受不白之冤,使中国的历史继续大倒退。
当时,任仲夷从黑龙江调任辽宁工作不久,他毫无顾忌,挺身而出,勇敢地举起鲜明的旗帜,投入捍卫马克思主义,批判“两个凡是”的战斗。1977年7月,也就是在真理标准公开讨论约一年前,任仲夷就在辽宁省委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响应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刻的阐述。1978年6月30日,也就是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畅谈“实事求是”,支持开展思想大论战的当月,任仲夷又立即响应,在辽宁省委信访工作会议上,做了“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的讲话,鲜明地批判“两个凡是”。
那时我任职的新华总社国内部是各省领导人言论的“大集中站”,任仲夷这些言论,使我第一次知道了他的名字,并产生了好感。
徐:后来任仲夷是“诸侯大员”中最早鲜明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之一。
杜:的确。真理标准大讨论发动以后,我非常兴奋,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何,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态度。当时,我们总社国内部给各省和各大军区打电话,敦促“诸侯们”一个一个地表态。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黑龙江省第一书记杨易辰首先表态支持,再就是任仲夷。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北京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天,任仲夷就着手撰写一篇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的文章。此文6月写出初稿,经过几次修改,8月定稿,题为《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全文8600多字,刊登在辽宁省委的理论刊物《理论与实践》1978年第8、第9期合刊上。该文系统地提出针对“两个凡是”的“三个不要”:(一)不要迷信“特殊身份”;(二)不要单凭朴素的阶级感情看问题;(三)不要以政治需要为借口反对实事求是。同时,提出坚持“实事求是”的“四个必须”:(一)必须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体系。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组织保证。(三)必须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路线。(四)必须承认实践高于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鉴别标准。
作为省委第一书记,在1978年那个特定时期就能在刊物上发表如此尖锐泼辣、针对性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的文章,旗帜鲜明地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除了需要敏锐的政治眼光,清醒的头脑外,也确实需要“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勇气。看到他的文章后,我们国内部立即发了通稿,转发全国。这时,我对任仲夷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
徐:当时,《光明日报》还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小平同志到辽宁视察工作,任仲夷曾把这篇文章送他一份,并谈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小平同志表示赞赏。
杜:可贵的是,任仲夷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上,揭露“两个凡是”的谬论;提倡解放思想,则是从思想上冲破“两个凡是”的牢笼。这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因此,他从9月起着手撰写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文章,11月完成了题为《解放思想是伟大的历史潮流》,约一万字,刊登在1978年12月号《红旗》杂志上。这篇文章针对性、战斗性更强。与华国锋等同志的“两个凡是”针锋相对,任仲夷提出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两个凡是”:“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就要坚决纠正。”这是批判“两个凡是”观点的极其有力的战斗檄文。
到1978年11月至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还很激烈。会议简报刊登了吴冷西同志在《人民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当晚打给该报总编辑胡绩伟同志的电话内容。在这个电话中吴冷西同志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凡是派”的观点。
徐:将一个“电话内容”郑重其事地登在中央会议的简报上,是颇有意味的。“凡是派”同志大概是想通过这篇文章以图最后一搏。
杜:是啊,这正说明斗争的激烈啊。参加会议的任仲夷,以这个电话内容为靶子,对“两个凡是”再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提出:“这篇文章(电话内容)确实代表了吴冷西等同志现在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思潮。这种思潮的实质,是要从理论上把我们拉回到林彪、‘四人帮’那里去,是要反对或阻挠我们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前进。”同时针对吴冷西的观点逐条进行批驳。这是短兵相接的时刻,任仲夷能够挺身而出,非常不容易,非常让人敬佩啊!
徐:您能对任仲夷心生敬意,说明你们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杜:说志同道合是对的,但是,当时我的思想境界,还达不到任仲夷的高度。这是后来从对张志新冤案的平反这件事上认识到的。
张志新是我党的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她在“文革”中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公开阐明自己的观点,明确表示对林彪不信赖,对江青有怀疑,对打倒和陷害一大批革命老干部不满。因而遭到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死党毛远新一伙的残酷迫害,于1969年9月被捕。张志新被捕后,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被硬加上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判处无期徒刑。在长期监禁中,她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了更加残酷的迫害,并于1975年4月4日被毛远新下令处死。绑赴刑场前,她被割断了喉管。
任仲夷从黑龙江调到辽宁时,张志新烈士已牺牲近两年了。1979年1月,在辽宁省委扩大会上此事被揭露出来,引起任仲夷的高度重视,他一再强调“公安司法部门应抓紧清查这一案件”,“这个冤案,一定要迅速查清,给予平反。”由于任仲夷的高度重视和督促,辽宁省委政法小组、省委宣传部于同年3月写出专题报告,随后报省委认真研究,作出《关于为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的决定》。
对张志新冤案如此处理,并在全省大张旗鼓地开展向张志新学习活动,同样要冒政治风险。因为张志新不仅坚定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同时对“文革”和毛泽东主席的错误(包括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也坦诚地提出尖锐批评。这两个问题,当时属于绝对“禁区”,甚至是极其敏感的政治“雷区”。因此,这样做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对于任仲夷同志为第一书记的辽宁省委这样做,胡耀邦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华国锋同志却不表态。当时华国锋同志正在辽宁视察工作,任仲夷请华国锋同志为张志新烈士题词,华国锋就不题。于是乎,这平反之事便有“行不得”之疑,有人问任仲夷怎么办?任仲夷说:“他不题可能有别的考虑,这不要紧,我们还是按省委的决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