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长征精神是改革攻坚的力量源泉

发布时间:2016-10-21 21:12 作者:王南 浏览:259次

80年前,红军胜利会师,写就了一篇气壮山河的人类史诗。

80年后,改革仍在路上,正携手同心向百年梦想奋力前行。

红军不怕远征难。它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变革帷幕,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灾难深重的这片土地像陶轮一样翻转过来,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

今日,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不仅生产力极大地释放出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状态也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中国经济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义务教育、基础医疗、扶贫减灾等方面的成就,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又重新屹立于世界舞台,点燃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光荣梦想。

但我们深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上,依然有雄关险阻。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已取得的成绩,斗志昂扬,自信十足;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水平、发展模式、发展的包容性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体制机制仍有诸多短板,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还面临无尽的风险与挑战。

唯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领域改革,努力重塑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最大程度地释放发展活力,才能奠定“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条艰辛的路,险滩激流,雪山草地,不胜枚举。特别是面对深层次的利益调整,我们必须像当年长征那样,打几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式的里程碑式战役,下定决心啃硬骨头,不惜代价攻城拔寨,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围追堵截,翻越陈腐观念的雪山,跨过掣肘创新的沼泽地,才能奠基直罗镇,会师陕甘宁,开辟中国发展的新未来。

正如历史哲学一再昭示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依着自己的桨叶歇息”,成功就有可能成为失败的陷阱。不存在天意之类的神秘宿命,一切取决于人们的作为,取决于人们对时代精神的认知,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13亿人口的“中国梦”,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面临复杂深刻严峻的挑战,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永恒的动力,是我们把改革进行到底的有力保障。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重温大汉天声、天朝帝国的迷梦,而是要在吸收人类文明一切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去粗取精、激浊扬清,从技术、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全面创新,不仅创造出更精美的产品、器物,使人们摆脱物质匮乏,还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让人们体会到制度文明的精华,并由此带来文化艺术的繁荣勃发,让人享受到精神的自由、尊严和丰盈。只有这样,才能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中国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梦”。

改革是新时代的长征,是政治家、决策者、企业家和每一个公民展示智慧、力量的舞台,个人的梦想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才能成就伟大的梦想;也只有投身于时代的洪流,在“中国梦”中找到自己梦想的位置,个人的激情才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前进的动力。要做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必须停止空谈、观望、抱怨,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力戒“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的狂狷,扑下身子到生活中去,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从具体领域、具体岗位做起,培养自己的担当意识:“中国梦”不会自动变成现实,“中国梦”一定是中华儿女实干出来的。

我们是幸运的,追忆、缅怀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又踏在新时代的门槛上。通过这代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本世纪中叶改革成果会全面显现。如果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蓝图得以实现,“中国梦”的清新轮廓和壮丽色彩逐步呈现在世界东方的地平线,而其中包涵我们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我们个人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那时充盈我们内心的,将一定不是虚掷青春、碌碌无为的悔恨,而是完成历史使命的骄傲与自豪。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