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瑞与西北红军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老一代革命家马文瑞参加革命90周年。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硕果仅存的唯一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我党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西北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和红27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西北红军主要是指创建西北根据地的红26军、红27军及中央红军到陕北后,由西北根据地各游击队组建的红28、红29和红30军。
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马文瑞1912年11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马家阳湾村(现属于子洲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共青团,后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共青团特委书记,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兼东地区工委书记、陕甘边东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在这里,笔者主要探究马文瑞为创建西北红军所做的大量基础工作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马文瑞与红军陕甘游击队
1931年9月初,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简称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找到时任陕北特委委员、安定县委书记的马文瑞时,只有28人(过黄河后2人走失)。由于失去和组织的联系,游击队又刚改选了领导班子,部队新旧领导层思想不稳,加上敌人的围追堵截,非常困难。马文瑞立即主持召开了县委会议,研究如何加强领导,支持部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等问题。同时派县委委员慕嘉绩和特委派来巡视工作的张资平代表特委和安定县委看望部队,并带去一些部队急需用品。
因此,应当支持他们大胆工作。于是派人去部队做说服帮助、团结稳定的工作,使部队未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现象。应游击队的要求,为了壮大游击队,马文瑞和县委一班人,全力投入挑选物色兵员的工作。马文瑞首先派了原陕北特委军委委员,专门负责与刘志丹、谢子长及各地党组织联络的马云泽同志参加其中。
马文瑞又把强龙光、强世清、侯奉孝、侯奉文、侯奉来、赵世兴、郭立本、赵福祥、李维俊、惠泽仁、阎宝忠、路文昌、惠怀玉、陈志刚、姬振元、郭万芝、王得民、白雪山等一批经过培养和选拔的党员和进步青年五六十多人送到了游击队。随后特委也派了些人来。这些人政治觉悟高,多数人有文化,如强龙光、郭立本曾是谢子长办的安定农讲所学员。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陕甘游击队和红26军中的骨干分子,不少人回到安定等地后又成为创建陕北红1、2支队,发展陕北游击战争的开路先锋。其中马云泽先后担任西北抗日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经济主任及西北抗日同盟军一支队党支部书记;强龙光先后担任西北抗日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长,1933年7月牺牲在收复多伦的抗日前线;强世卿先后担任了红27军前身陕北9支队、陕北1支队的支队长;路文昌、白雪山等人后来也成为陕北2支队、红2团的主要领导人。
期间,清涧、延川一带的“土客”杨琪、杨鼎、肖永胜等和山西过来的“土客”师储杰部200多人,先后向游击队表示,愿接受改编,联合行动。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晋西游击队提出“土客”必须遵守以下几条才能联合行动:服从队委领导,不抢穷人东西,不强奸妇女以及准备戒大烟瘾,成立执法队监督执行。同时明确收编不是将“土客”正式编入红军游击队,而是将他们另编为陕北支队。上述改造“土客”的意见报安定县委审定。马文瑞和县委成员们讨论后,基本同意游击队的意见和办法,惟对“准备戒大烟瘾”一条认为暂时不提为好,因为“土客”们大多吸食大烟,如果要戒大烟,大多数人难以接受,都会跑了,就没有人了,不利于逐步团结,改造他们。讨论时陕北特委派来的张资平也在,由于马文瑞这时也是特委委员,因此安定县委
的决定也代表了陕北特委的意见。随即派慕嘉绩去部队传达。两股“土客”即按上述条件接受晋西游击队改编为陕北游击支队,同晋西游击队联合行动。土客杨琪后来成为红27军84师首任师长,与肖永胜等光荣牺牲,杨鼎也在阳坡头战斗中负伤至残。晋西游击队的扩充和土客武装改编,是在马文瑞和安定县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
10月初,马文瑞和安定县委还派任志贞给在南沟岔村的晋西游击队送去情报,在玉家湾全歼敌人前来进剿的种宝卿团王牌军一个加强骑兵排,并一度攻进瓦窑堡,震动了全陕北。
晋西游击队从延川雁门关到折家坪突出敌高双城旅重兵围攻,疲惫不堪时,马文瑞派人帮助他们在安定县的凉水湾进行休整,并将陕北特委“游击队应避开敌人主力,可转到甘肃去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转给晋西游击队。陕北特委并通知中共陕西省委,游击队西向甘肃陇东去了,可派人接洽。
晋西游击队根据安定县委转来的陕北特委指示南下,在10月下旬进抵南梁堡一带与刘志丹会合。这时,红军晋西游击队和联合作战的陕北支队一起,步骑兵发展到300余人。中共陕西省委派谢子长统
一领导南梁的武装,
1932年1月上旬,经省委批准在北柴桥村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同盟军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参谋长杨重远(兼);经济处主任马云泽;副官处主任杨琪。军辖两个支队,两个直属队(由晋西游击队组成:警卫队,骑兵队)。第一支队由师诸杰、杨琪、杨鼎部土客200多人组成,支队长师储杰;第二支队由赵连璧、杨培胜、贾生财部杆子(绿林武装)200多人组成,支队长刘志丹(兼);直属警卫队90多人,队长白锡林,直属骑兵队数十人,队长强龙光。全军500多人,装备为现代武器和刀矛各半。部队编成后,随即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委员会(下简称队委会),书记谢子长,委员有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各支队成立了党支部,一支队支书马云泽,二支队支书刘约三。
省委决定收缴土客和杆子的武器,成立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渭北苏区。派省委常委、军委书记李杰夫去执行。1月中旬,李杰夫偕旬邑县特支书记第五伯昌来到部队,担任同盟军政委兼队委会书记,李杰夫向队委会传达了省委的指示。此时,军阀陈珪璋派的收编代表刘宝堂团团副史方成住在二支队指挥部,还想收编部队,而一支队的土客和二支队的杆子都希望被军阀收编。鉴于军阀收编活动的猖獗和内部争议分裂可能加剧,加上二支队赵连璧部严重违纪,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反映很大。省委代表和同盟军队委会开会决定 “执行省委决定采取坚决措施,整顿改造部队,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成立陕甘红军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是西北红军的源头,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这面红旗一经打起,就一直在西北高原高高飘扬,使得西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由陕甘游击队改编的红二十六军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原陕甘游击队成员谢子长、杨重远、杨琪、强世卿、魏武、马佩勋、白雪山、路文昌、王兆相、杨文模、李成兰、李成荣为中心和中坚力量的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及其前身陕北各游击支队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两块根据地很快便连成一片,形成了统一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从而成为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硕果仅存的唯一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在西北红军之源——陕甘游击队成立时,如果没有马文瑞领导安定县委组织动员的安定50多名党、团员加入晋西游击队并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20多人的晋西游击队,根本没有能力面对想被军阀改编的400多人土客和杆子,也无法在三嘉塬执行省委决定,成立红军陕甘游击队。晋西游击队和陕北支队的土客杨琪、杨鼎部成为陕甘游击队的主体。如果不是当时成立了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的红军陕甘游击队,没有一只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力量,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时间必然会推迟,那么当各路红军长征到陕北时是否有根据地可以落脚就很难预料,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可能要改写!陕甘游击队的建立,无疑离不开马文瑞和安定县委早期所起的重大作用。
二、马文瑞与红27军
1、在九支队闹分裂的关键时刻,保证了部队继续接受党的领导。
战争。
1933年4月上旬,九支队内部闹矛盾,安定的强世卿、姬振元、白德胜和延川的一些人闹分裂,在永坪附近,强世卿、白德胜等把高朗亭及其部属的枪支收了,将高和队委书记马万里赶走,安定籍的队员都跟强世卿离开延川,企图不明。这时,正在清涧巡视工作的马文瑞听到九支队的消息后,立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怕强世卿他们一时糊涂投降了敌人。他带着马万里经连续一天一夜的追赶,到距敌人盘踞的瓦窑堡不远的安定西区和北区交界处一座山头的村子里,找到了白德胜和他带的队伍。马文瑞代表陕北特委坚决执行党对九支队的领导,他对白德胜讲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严肃地指出了他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要求他继续革命,千万不能走别的路。白德胜也感到闹分裂、力量不断削弱的苦楚。马文瑞的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表示保证接受特委的领导,决不投降敌人,继续干革命。1933年11月,在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中,身中两弹,被敌人俘虏。不久,他的妻子任志贞也被捕。
在马文瑞的及时追赶和耐心说服教育下,这支几乎走偏方向濒临解体的队伍,终于回到革命道路上来,后来发展成为红27军。历经各个时期战斗的洗礼,这支坚强的部队发展成为今天新时期英雄的“陕北红军师”。
2、亲手组建神府红军独立师前身神府特务队
根据高起家坬陕北特委扩大会议的精神,马文瑞到神府地区巡视工作。1933年9月,马文瑞动身前往到神府组建陕北游击队第3支队。他先找到神木党组织的贾怀光、乔钟灵、马万里、韩俊杰等同志,又找到红26军南下失败后回到神木家乡的王兆相、李成兰、温治恭等人。马文瑞传达了特委会议精神和在神府南区组建红军游击队的决定,并商定由王兆相负责。
三、马文瑞与红29军
1935年3月,陕甘边特委派马文瑞在南梁根据地的东边的甘泉、宜川等地开辟了一个东至黄河,南至韩城以北,西至洛川、富县一带,人口占整个陕甘边苏区的一半以上,东西长约二百里,南北宽约一百里的陕甘边东区根据地。
马文瑞在开辟陕甘边东区的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东地区游击队、宜川游击队和直属保卫队,后来在几支游击队、义勇军和警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有300多人的陕甘边东区独立营,还有一支100余人的游击队。直罗镇战役后,各县老游击队相继上升为红军独立营,又成立了新的县游击队。1936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由陕甘省的红军游击队正式组成红29军,部队最初成立时的4个连,大
多是由马文瑞领导创建的陕甘边东区宜川和甘泉的游击队组成,其中由宜川独立营2个连,中宜独立营和延安、甘泉独立营各一部组成,仅500多人。通过宣传、动员很快发展到数千人。
此外,1934年2月,马文瑞根据陕北特委的决定,到三边谷莲舫警备骑兵旅搞兵运。同年夏天,杨虎城调骑兵旅开到西安进行整顿。马文瑞决定随谷旅同行,以便见机行事。部队行至甘肃庆阳,马文瑞指示郝兴明(又名史法直,是习仲勋前妻郝明珠亲哥哥),把工作已经成熟的士兵秘密拉出去,举行兵变,拉出一个排20多人,十几支步枪,连夜直奔南梁根据地,被刘志丹编为合水游击队,队长郝兴明。后来郝兴明调任安塞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谷旅开到西安后,改编成一个小团,要把部队里大部分共产党员整编出去。马文瑞立即在城东门外的八仙庵召开部队党员会,决定让这些党员回安定县参加游击队。薛毓瑞等人回到安定县后,在谢子长领导下,在安定、清涧和安塞一带把游击战争搞得很有声势。薛毓瑞先后任红27军84师一团一连指导员、红81师241团一营教导员、241团政委,
红27、28、30军由陕北神木、府谷,佳县边苏区、安定、米西,安塞,靖边、横山边苏区,绥,清、延川边苏区和绥,米,佳,吴边苏区14个县的游击队组建。马文瑞长期在安定、绥德工作,为安定、绥德游击区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他任陕北特委的南路特派员主要巡视的是安定、清涧和延川三县,也巡视了葭县、吴堡、榆林、横山,恢复了葭县县委;神府游击队更是他亲自组建。陕北的每个县的各个游击区的创建都有马文瑞付出的心血。
由上所述可知,马文瑞对西北红军的创建,特别是在西北红军之源陕甘游击队、陕北第一支游击队九支队、神府特务队、陕甘边独立营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榆林地委党史研究室编:《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10月。
4、刘凤阁、任愚公主编:《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上、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5、吴志渊:《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6、马文瑞:《马文瑞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任文主编:《陕北闹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年5月。
8、任学岭著:《陕甘革命根据地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