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辉:完善民营经济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
作者:周跃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8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精准制定实施各类支持政策,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及时回应关切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并强调要“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客观来讲,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等矛盾是存在的。当前,亟须分析总结民营经济融资面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从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谈到民营企业的贡献,一般可以用“56789”来概括,即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解决了中国经济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同时占据了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不得不承认,由于部分民企在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有些民营企业又缺少抵押物等原因,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融资的可得性相比国有企业要差一些,由此带来融资成本偏高的结果。为缓解民企融资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近年来多个部门落地多项民企纾困政策,并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近年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积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并取得不小的成效。但要看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民企总体在金融市场更难获得融资。
以信贷市场为例,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数据,2023年上半年,企业类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7.9%,企业类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3.4%,循环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其中,民营企业贷款新增5.5万亿元,同比多增9016亿元。与此同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但民企贷款规模占全部贷款规模的比重仍然不足30%,相对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以及融资需求而言,融资占比仍然较低,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此外,民企信贷融资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为5.0%左右,较同期全市场企业贷款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自2017年下半年金融市场监管趋严、结构性去杠杆政策逐步实施以来,众多民营企业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压力。以债券市场为例,2017年以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在信用债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较低,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之后占比持续低于10%,净融资呈流出态势。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银保监会等部门对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进行完善,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环境的阶段性修复。但是,债券资金更多流向行业龙头优质民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总体表现依旧较差,当年净融资仍为负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由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上,以债券市场为例,投资者结构单一,投资者对风险相对较高的民企债券需求较低,使得民企发债融资受阻。目前,我国债市投资者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其投资偏好更倾向于高等级或风险较低的债券品种,进而导致低等级民企主体发行债券难度提升。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发行人中AAA级主体发行债券数量占比明显增加,AA及以下等级主体发债数量占比逐渐减少。近两年AAA级民营企业新发行债券数量在所有民企发债总量中占比约55%,AA及以下等级发行人发债数量占比不足10%。
二是民营企业风险释放加快、风险处置滞后。不得不承认,近年来市场谨慎情绪推动民企融资环境恶化。2017年下半年以来在信用整体收缩环境下,过去高度依赖于债务滚动以扩张业务板块的民营企业最先受到冲击,成为主要违约主体。近三年民企违约规模在全市场违约规模中占比维持在80%以上,受多家民营地产企业风险爆发的一定影响,违约民企占比超过70%。根据中诚信国际的学者研究成果,民企违约后续平均处置周期为404天,比国企处置周期长58天,这也进一步推升了市场对民企的谨慎情绪。
三是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有待提高。我国部分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比较淡薄,违约率、损失率相对其他企业客户要高一些,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部分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银行一旦给这样的企业发放贷款就很难到期收回,导致发生在民营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大型企业。目前,银行中的不良贷款有一定数量就来自于民营企业。此外,部分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薄弱,财务报表透明度较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通过一般途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其在贷款过程中无法向贷款机构证明其还款能力。
四是信用债市场定价存在一定结构性扭曲问题。从定价来看,无论是发行利率和发行利差,相同级别的国企发行利率表现优于民企,利差低于民企,近年来同等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平均发行利差最高差距可达到250bp(2.5%)左右。截至2021年末,AAA级和AA级民企与国企债券平均发行利差分别差107bp(1.07%)和166bp(1.66%),AA+级民企及国企间利差差距相对较小,达到53bp(0.53%)。在长期的隐性兜底预期下,同资质的民企信用风险溢价相对国企偏高,说明债券市场上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待遇不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大于“资源配置”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碰到的融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举措部署,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抓紧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可以自筹资金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严格防止违规举债、严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前提下,帮助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纾困。要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
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民营企业在融资时,往往缺少抵押物或相关融资资产,健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围绕市场经济运行各领域各环节,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自然人等各类主体,依法加强信用建设,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记录,强化信用约束,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的长效机制,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成为这些市场主体融资的重要工具。
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可以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结构,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促进风险合理定价。对于当前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定价机制扭曲等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升投资人参与的信心。市场各方参与者还要结合市场化改革优化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信用风险释放。我国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第一大债券市场,但违约规模及违约率远低于欧美的一些国家。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释放是债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过程。可以从政策端入手,引导市场理性看待民营企业风险,避免谨慎情绪过度升温,适度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与此同时,提升信用风险防范及化解能力,做好债市预期管理及引导,避免超预期事件对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完善违约处置机制,提高民企违约处置效率。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都碰到债务到期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引导投资者进行信用风险释放。
进一步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参与者类型多元化,逐步培育风险偏好不同的多层次投资者。同时,提高债券投资者积极性,增加高风险投资需求,从需求端带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进而吸引更多高风险偏好、风险承担意愿及能力较强等特点的投资者入市。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
不断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近年来,以银行间市场衍生品业务为主体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取得长足进步,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信用衍生品有利于提升高收益债、违约债券等高风险债券的成交活跃度和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风险定价机制。由于信用衍生品具有可帮助投资者实现信用风险缓释或对冲的功能,对民营企业债券达到信用“保险”功效,从而扩大其市场交易活跃度,促进民企债券融资环境加速修复。因此,不断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对于完善民营经济融资支持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理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