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刃 徐庆全:1973年的外交干部短训班
【按】
一、张刃兄是老朋友。子承父业,干了大半辈子新闻。他的父亲张高峰,是《大公报》老人。这个名字在电影《一九四二》中出现过。那时,张高峰是《大公报》记者,年方24岁,冒着生命危险将河南大灾的报道发往重庆,《大公报》以《豫灾实录》刊发,后发王芸生的《看重庆,念中原》社评,导致该报被停刊三天。
说张高峰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不为过。这篇报道刊发后,驻扎叶县的汤恩伯将张高峰收押,过堂审讯后,一直将张控制在他的地盘不得离开,直到1944年。我有时候和张刃开玩笑:汤司令如果一发威,将你爹给灭了,也就没你这个好朋友了。
二、张刃兄在一家大报工作多年,做到副总编辑。退休之后,致力于《大公报》历史的研究。传承,是血脉,也是历史的延续。他出版了六七本书,也是我编刊时的对我支持最得力的作者之一。
最近一次小酌,他说,他在整理母亲留下的日记之类的资料。这类资料虽然是历史研究中的“边角料”,却是宏大历史叙事中的“血肉”,不可小觑。
他继续写,我继续读,也是情意愈浓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也是值得在我国外交和教育史上记录的一笔。
1972年,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破冰”,我国外交工作快速打开局面,并且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与世界各国建交的高峰,因此急需大批外交工作人员。但是,由于“文革”以来高校多年没有招生,当时会外语、懂外交的干部稀缺,严重影响了外交工作的开展。为了尽快解决这个矛盾,以应急需,外交部选定早已停课的外交学院,着手筹办干部外语短训班,并且开始调集教员。
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外交部唯一直属、以培养外交外事人才为宗旨的全国重点大学,有"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之誉。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校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首任院长。1956年新校舍建成后,迁入北京阜成门外展览馆路24号现址迄今。
“文革”骤起,外交学院停课。1969年初,全体教职员下放设在江西上高县的“外交部五七干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2年末,北京传来消息,在干校种水稻、喂猪牛,劳动“锻炼”了三年的外交学院的教师们将陆续回京。我母亲是1973年元旦后第一批报到者之一。不过,当时的外交学院并没有恢复建制,入住的军队也没有腾退校舍,教师们只能临时安置,但工作却必须立即进入状态。
从当年我母亲的会议记录和备课日志中,可以一窥短训班的简略概况。
1973年1月22日,星期一,农历腊月十九,英法西语教员全体第一次会议,听取第一期短训班情况介绍。
外交部目前急需:1,翻译、2,使馆口头交涉(行政业务)、3,调研。
短训班分两种。一,会话班,要求经过半年培训能够用简单英语会话,能在使馆内进行简单交际、寒暄及对外交涉,能说完整句子,虽有发音、语法错误,但外国人能听懂。二,阅读班,要求经过半年培训能够看懂一般外电及简单评论。
短训班要注意的原则:1,听、说、写、读有所侧重;2,结合外交业务、具体工作;3,大量实践。会话、阅读都是用于实践,教学方法也要采取大量实践。精讲多练,少讲语法理论,少举例子,少做单句练习;学阅读就要多练多看,学会话就得多听多说,练习方法要多样化。(语言不是词汇和语法的简单组合)
编写教材要针对只有半年时间的特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选些新的教材,如尼克松访华、联合国恢复中国席位、(某国)政变等。在老教材中选一些有历史意义的。
口语教材10个单元:1,语法、问答句(结合外交事务);2,招待会、宴会餐桌上的用语;3.采购;4,交际寒暄;5,使馆接待;6电话、礼宾;7,机场、订票等;8,事务性业务,银行、贸易等;9,综合性单元(对外交际结合对外政策);10,政治性的,就当前国际上几个重要问题的表态。
阅读教材10个单元:1,中美问题;2,台湾问题;3,越南问题;4,苏美关系问题;5,联合国;6,中东问题;7,非洲首脑会议;8,政变;9,欧洲共同体;10,选择研究一个国家(如解剖菲律宾)
会话多样化的练习方法:1,死记与活用结合,缺一不可;2,做没有准备的谈话;3,每星期一学员向教员汇报一周干了什么;4,每天教员和学员谈15分钟话;5,用录音机;6,辅助教材(英语900句);7,看电影,先录音、打印,再去看;8,小型演出,请学生自编,内容为使馆、机场用语等;
阅读多样化的练习方法:1,每篇起码30页,教员讲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均为学员自习,半精读;2,循环学习;3,课外大量泛读(英文电讯、英文参考消息、亚非国家报纸、把新闻编成类给他们看)
阅读班分两种,一是出国搞调研,有时需要用口语;一是在国内,大部分搞调研。今后争取绝大部分学员出国,大量搞口头工作,故要求学员两个标准:一种是搞口头工作,看报纸生字连篇,但查字典能看报;一种是中文水平相当于大学水平,这样的人搞调研工作。
有的学员要从ABC学起,时间需要长些,学一年之后即期满,以后到工作中去再提高。不要再学更长时间。已有一年程度的人,再学半年即可。学员来后先考一下,除按程度分班外,还要照顾到年龄。学口语的可以不搞阅读。
如何在教学中政治挂帅:不能看表面现象,不能认为读《北京周报》才是政治挂帅,(周报中有些词汇在外报中少见)既要防左,也要防右,既反对追求文字美而不考虑工作需要,也反对只教学员外语不顾学员思想,也要反对不读外报。反对不进行交际会话。要学会通过和上层打交道来做人民的工作。
缺点,分班程度不齐,一个班四个程度,教员忙,辅导少。学员水平不同,英、法、西语加起来不到百人。学员毕业后要求看懂亚非国家报纸,英美报刊散文等则不要求他们看懂。还有一个结合中美公报的台湾问题的单元可以考虑选用。教材编写要留有余地,国际问题单元容易过时,需要及时修改。选外电要经常改动,怪句、长句、生字、少用字稍稍改动。
上述记录可见,当时选调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显然不高,而且培训完全是应急、突击式的,颇有“急用先学”的况味。这让那些大学教授们不得不“创新”适合现实要求的教学方法。记得母亲说,她教过的班,最少时只有三五个人,还都是大使级外交官夫人。她的任务是教她们日常用简单英语会话,教学方式是模拟社交场景“聊天”,使夫人们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生活、交际用语,以应对出使任务。如此初级的“活学活用”虽属应急,却也有些“立竿见影”的效果。
外交工作无小事,应急、突击式的短期培训终非长久之计。1977年10月26日,“文革”结束一年后,包括我母亲在内的35位教师联名上书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同志,请求恢复外交学院。邓小平同志于11月4日批示:“请(李)先念同志考虑。”1978年国务院第166号文件决定恢复外交学院,开始正式招生,陆续培养大批年轻外交人才。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