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赵鼎新:结构/机制解释和地球产生后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04 15:15 作者:赵鼎新 浏览:67次

引言
社会科学家们对结构和机制的定义往往留下诸多含糊不清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对自己所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若干观点感到最为不足的地方,就是结构和机制的关系,或者说到底是结构生成机制还是机制生成结构?
结构和机制的区别如下:我们所关心的结构主要是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指的是物质、人员、社会行动或者观念、信息在时空中的某种可被观察、描述和分析的异质性分布;而机制指的则是一组在一定条件下有着固定互动规律的因果关系,其中既包含普遍机制(portable mechanism)也包含特殊性机制(ad-hoc mechanism)。
是社会结构生成机制还是机制生成结构,或是两者皆有之?在我所著的两本书里,实际上分别给出了一个结构生成机制的例子(The Power of Tiananmen)和机制生成结构的例子(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前者用三个结构性原因解释了社会运动的发展,后者则用人类的四个本源性质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社会权力衍生出来的机制性因果解释人类社会结构性的发展。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初步得出结构/机制关系发展模型:…结构衍生机制——>机制衍生结构——>结构衍生机制——>机制衍生结构…——>行动造就结构/机制——>结构/机制形塑行动…并逐渐走向结构机制逻辑的末梢(即产生了最ad-hoc的结构和机制)。同时有三点总结:1)结构和机制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互生成链;2)结构提供了动力学产生的原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动力学;3)结构和机制都在朝着复杂和特殊(ad-hoc)方向发展。
到此为止,我对自己给出的答案仍然有两个不满。其一是,我的模型的末端在哪儿是清楚的,但是它的起点在哪儿却尚不清楚(或者说前述模型开头的省略号应该是什么)。其二是,我对自己先前的工作只是指出了当前在不同学科占据主导性的解释范畴,而没有说出所以然感到不满。这两个不满使我动员了自己的各种知识,提出了一个更为广义的模型,即宇宙大爆炸后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规律的总体理论。
             宇宙大爆炸后结构/机制关系发展的原理

依序来看,结构机制关系总体性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1)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继续着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纯物理和化学机制加环境条件导致的结构复制、扩张和复杂化阶段,即一个由无机分子主宰的时代。
2)此后的几十亿年里,虽然地球上的生物获得了高度多样性的发展,结构机制关系的演进始终处于一个可被称之为是生物/有机分子发展阶段。大量的负反馈机制在这个阶段仍然占据着生物行为的绝对主导,除了在人类社会中所生成的各种机制以外,生物世界所产生的任何机制都不会违反进化论,并且绝大多数也都是负反馈机制。
3)自从人类出现后,大量的能取得和巩固当下优势的正反馈机制越来越重要,人类这一“结构”产生了自我论证能力,即建立意识形态的能力“目的”阶段,或者说“积累/报复”阶段)。积累”指的是各种能取得和巩固当下优势的各种结构和相应的机制,包括组织形式、策略和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会不断产生和发展,所谓“报复”指的则是这些“积累”给人类的整体生存条件所带来各种带有重大负面影响的非企及结果。
4)结构机制关系发展的总体方向呈负熵(negative entropy)不断增大的趋势,并且在地球上尚未达到拐点(信息量=负熵)。
5)结构机制作用后所产生的负熵主要集中在末端,形成各种人类活动制造出来的具有高度专门性的因果关系,形成“末梢重”这一现象。
                    结构/机制关系的其他发展规律
1)在生物/有机分子阶段出现的哪怕是最为专门的结构和机制对某个具体物种来说也是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结构和机制。而人类纪(Holocene)不仅仅是一个正反馈机制占据主宰的时代,还是一个各种高度专门的末梢性机制的大爆发时代。
2)机制的作用越具有普遍性(non-ad-hoc-ness),其所生成的结构也越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影响。
3)法则、覆盖法则和机制在我的理论下不再有本体意义的区别,它们都只是不同解释广度的机制而已(某领域的覆盖性法则也是结构机制关系发展的某个阶段涌现出来的一个机制而已)。
4)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发散性的复杂,即结构越来越多元、机制越来越多,机制的性质越来越ad-hoc,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局部,即使某个结构所产生的覆盖性法则其影响也越来越呈现局部性(比如我的国家合法性理论和Levi的国家税收理论都只在局部性的社会议题上具有普适性,我的IEMP模型适用性更广一些,但其优势也主要只是在长时距的历史现象分析方面)。
5)新结构的产生及其形态不但会受到直接排在此结构前的机制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结构机制网中其它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该影响一般以两者形式出现:外部性影响(比如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交互性影响(比如人与其它生命体的交互对人类社会这一“结构”所产生的影响)。除了环境气候因素之外,来自外部的影响往往具有很强的马尔可夫链特征(想象一个醉汉在广场上游荡,那么他每一步可能走到的地方受到前一步所在的位置影响,即便我们已经知道他的全部历史状态,也无法跳过其前面一步预测未来)。具体说就是,许多外部压力的产生在事先都带有随机性,而事后的影响也不会一直在结构机制关系网络中不递减地传递下去。因此,就真实情况而言,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应该呈现越来越密密麻麻的、复杂无比、且发散的网状结构。
6)人类作为自我论证性生命体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生命意义乃至当前和未来世界作出各种论证,而这些论证无论其靠谱程度如何却都会产生高度现实性的后果。在人类社会中,“结构”既是事实,也是在各种意识形态和问题意识下的建构,其本体性大大减弱。
7)“结构”在人类社会中本体性的减弱造成了大量现实后果。比如它给了形形色色的,都带着不同程度胡思乱想成分的伟大哲学和宗教传统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8)面对各种带有高度建构性的理论和社会实践在各种带有强制性力量的推动下所带来的各种奴役和灾难,面对任何社会理论过分强大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会带来的误区和灾害这一事实,一种重在解构和庆祝人类生存状态和理解能力多样性的学问在当今西方越来越占据主流。此类学问的合理之处在于我们所提出的各种社会“结构”的确都有不同程度的建构性,而其弱点则在于做此类学问的学者经常忽视社会力量在任何社会中(包括当前西方世界)都存在着高度不均匀的分布,这就容易导致这类学者看轻结构对人们社会行动者的限制力、看重社会行动者在各种结构条件限制下仍然具有的自主性,从而强调行动者的行动和偶然因素在历史转折点中的重要性。这种学术发展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当前西方社会学术末梢过重现象。
9)在结构/机制理论框架下,解读性概念没有本质性意义(但不是没有意义!),因为任何解读性概念都是对某种特殊的或者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构或者机制的刻画。
10)在结构/机制分析中,笔者自己提出的时间序列叙事和结构机制叙事是人类所具有的两大类叙事方式这一观点也失去了本质性的意义(但也不是没意义!),强调turning point和历史偶然性也没有根本的意义(但并不是没有意义!),因为任何这类分析其实就是在强调某个具有高度ad-hoc性质的机制在一定结构条件下具有关键重要性。
11)人类的某些ad-hoc活动所导致的具有重大持续性影响的结构性后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在一定时空下更具有普遍性的机制(如各种重大技术出现后带来的一些具有一定总体性的规律的出现)。
                      组织管理和末梢重的关系
前面指出,人是讲策略的、能建立不同形式组织的、并能运用意识形态来论证自己生命意义和行为方式正确性的动物。人的这些本性正是人类社会出现大量具有正反馈性的高度末端性结构机制性因果关系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不可能改变末端重这个地球形成后结构机制关系发展的总体走向,这一点对于任何形式的社会来说都一样。我们需要提防的应该是处于最末梢的特殊性机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过于重要这一问题,因为高度特殊性的机制不但影响局部,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负面非企及后果。
如果我们把个体、社会组织和国家作为三个理想化后的行动者来看,个体始终是末梢机制的最大生产者。在给定时空下被人们经常使用的末梢性机制沉淀下就会成为文化。同时,社会关系越复杂,资源竞争越激烈的地方,末梢机制在人的行为中的重要性一般也就越大。但是个体的手上并没有集约性和强制性的力量,他们虽然每天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和家庭层面的互动/冲突中生产着多得难以计数的末梢性因果关系,这些末梢性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会相互抵消变成“白噪声”,不会形成具有方向性的历史后果。但如果一个组织,特别是国家在管理中也倾向于采用高度特殊的机制时,由于组织和国家拥有很强的对个体行为的结构化力量,其负面后果就有可能产生长远的影响。一个组织制定的规则越多,越繁琐,个体为在这些规则下获取主导而发展出来的ad-hoc机制就会越多,越复杂,对规则的尊重就会越少,规则也就越起不了作用。
               结语:末梢机制和是否过重的三种测量法
一般说来采取以下三种测量方式的组合应该是较为可行的办法:(1)结构功能测量法:末梢重问题越严重,产生特殊性机制的结构与这些结构预定的功能之间就会越脱节。(2)机制测量法:末梢重问题越严重,特殊性机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重要。(3)行动者行为测量法:末梢重问题越严重,机会主义行为在社会上就越占优势。
我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地球形成后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理论。该理论澄清了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一些误区,给了我们通过自然世界和社会中结构机制关系性质的变化规律来反思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机会,明确了社会学的解释为什么必然是结构/机制解释,而不会是其它, 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机制出发的社会学分析往往会具有更大的理论意义,指出了人类社会结构机制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末梢重”现象及后果。
我把以上提出的视角称为结构机制主义,并且把它看作为是一个新的范式。在这一新范式下,差异性现象发问是最为合理的研究起点,因为这一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各种结构性现象,以及这些结构在经验层面所能产生的各种机制性影响。

来源:Sociology理论志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