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晶报社论:还有哪些制度需要改革或废除
发布时间:2013-01-11 03:07
浏览:22次
需要改革的制度还有很多,譬如养老金双轨制,譬如收入分配制度等等。公众乐见不同领域、不同地方展开敢啃硬骨头的改革竞赛,有些“试金石”就在眼皮子底下,千万别视而不见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近日召开,会议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这一消息传出后,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
此次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改革对象,都一度是相对敏感却又备受社会诟病的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涉及人群广泛,改革难度较大,是众多社会问题的诱因,也是公众长久以来呼吁改革的对象。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不久,政法工作会议便将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一并列入改革计划,而非逐个提出,这样异常有力的举措背后,展现了决策层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魄力。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始于1957年,是在前苏联相关制度基础之上改进而来,从世界范围看,这一制度目前仅为中国所独有。劳动教养不经正当的司法程序,不需审判,甚至被劳教人员没有上诉的权利,仅由劳动教养委员会审查决定,就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长达4年,这一制度明显同宪法相抵触,且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异化为一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和敛财的工具。
劳教制度自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7个年头,被指成为冤案温床。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要求废除这一制度,但却始终未有回音。“唐慧案”和“任建宇”案被热议,再次将劳教制度的种种不合理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今改革甚至废除劳教制度的曙光已现,自然令公众备受鼓舞。接下来,改革推进的速度,以及改革究竟有多彻底,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与劳教制度相仿,户籍制度同样有与宪法原则抵触之处。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公民无法实现权利平等,也无法获得迁徙自由。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将阻碍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降低生产效率,同时加剧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些年来,包括异地高考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均同户籍制度相涉,而户籍藩篱不能被打破,许多问题便只能存而不论,因此造成矛盾激化和风险积聚。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则释放了改革户籍制度的强烈信号。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确定的另一工作重点,是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据媒体报道,中央政法委已制订征求意见稿,建议将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纳入法治轨道,以改变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现象。让法律的归法律,是改革信访制度的重要方向。
近段时间以来,“改革”成为被频繁提及的热词。中国究竟还需不需要改革,已毋庸赘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改革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拥护。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改革绝不只是一种口号和姿态,也不能沦为被掏空泛化、失掉灵魂的名词,改革必须见行动,行动必须敢碰硬。光说不练、避重就轻、哗众取宠等等都不是真改革,敢不敢碰硬茬,能不能把硬茬“拿下”,是检验是否真改革的“试金石”。
“试金石”也并不难找。诸如劳教制度、信访制度、户籍制度等等,都是公众长久以来关注的焦点,其间的弊端和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就看改不改、怎么改、何时改了。需要改革的制度当然不只是这些,譬如养老金双轨制,譬如收入分配制度等等,也都亟待改革。公众乐见不同领域、不同地方展开敢啃硬骨头的改革竞赛,有些“试金石”就在眼皮子底下,千万别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