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启动民间投资——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

发布时间:2013-01-31 22:20 作者:朱毛斋 浏览:29次
中国要推动新一轮城镇化,巨大的资金将来自民营企业。但是中国民营经济目前所遭遇的阻碍依然很多,生存状态依然不佳。这一方面需要真正落实“新旧36条”,打破国有资本的垄断和行业限制;另一方面,民营资本也要着力联合重组,以更雄厚的实力抱团做大事。


“新一轮城镇化为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化的过程也将是经济民营化的过程。”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1月16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了这番话。


保育钧强调,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要联合重组、制度创新。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加快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民营经济最有活力


访问保育钧,话题是从“国进民退”开始的。


“这些年人们一直在争论,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其实‘国进民退’只是一种现象,本质上是国有垄断企业强化了权利对资源的配置。”


保育钧告诉记者,从统计数字看,这些年民营企业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它们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可以说,民营经济是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因素。


保育钧说,“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是号召出来的,是被逼出来的,你说什么时候去号召发展个体和私营企业了?是群众做到私营企业、做到个体户之后最后被认可的。回顾一下中


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得很清楚,孩子长大了满地跑的时候,才允许它存在和取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他解释说,中国原来是计划经济,公有制一统天下,最后混不下去了,是群众的创新、创造得到政府的认可之后,民营经济才一步一步得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个体户、私营企业、非公经济,是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政府最大的贡献就是认可了它、承认了它,而没有像改革开放之前一下子就把它当成资本主义打死,抓人、抄家、共产,改革开放前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保育钧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开了七次党代会,第一次是十二大,那时候民营企业还未发展,是个体户。到十三大的时候,用初级阶段理论概括,那时候民营企业才有合法地位,才有8万多民营企业。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民营企业15万户还不到。真正发展是1992~1997年,到中共开十五大,那时候民营企业达到97万,到2002年开十六大的时候是200多万户,2007年开十七大时有600多万户,2012年开十八大1000多万户。现在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超过31万亿,投资者2000多万人,就业率80%以上。国有企业税收占30%多,民营企业税收占60%多,投资主体主要靠民营企业。


城镇化将促进民营化


保育钧认为,中共18大确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今后十年之内要基本实现城镇化,这需要增加多少投资?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万亿,今年投资我看至少要40万亿,以今后八年每年平均固定资产投资40万亿计算,起码有320万亿。靠政府吗?不可能,因为政府今年财政收入10万多亿,以后每年大概也就是10万亿多一点。我们要投320万亿,钱从哪里来?当然要靠企业。靠国企?国企也负债累累。所以,只能靠民营企业。”


保育钧向记者介绍,从2010年开始,投资主体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份额发生重大变化。2011年民间投资第一次突破50%,2012年民间投资占62%以上,今后每年增长估计70~80%是民间投资。“现在投资主要是靠民间投资,我到各个地方考察,地市县这两级党政领导都希望我们介绍一些民营企业去投资。他们渴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希望民营企业过来,希


望来大企业,现在谁有几个亿、十几个亿、几十个亿很受欢迎,几千万、几百万的投资地方看不上。”


现在大家都在说城镇化,但到底应该怎么一个化法?保育钧说,应当是当地农民的城镇化,要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有路线图、时间表。这些不能由政府来主导,不能包办代替。城镇化的过程要伴随民主化建设,要发动大家讨论,城镇化的方案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他强调说,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城镇化的过程,将是一个经济民营化的过程。


联合重组制度创新


2005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非公经济36条”),全面系统地推出了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规定。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新36条”。“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服务等领域,国家有关部门亦出台了若干实施细则。业界普遍认为,新旧“36条”对推动民间投资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其中一些政策措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益集团不愿意民间资本进入与他们竞争,设置了各种障碍;二是新的领域如铁路、电力、石油等行业需要巨大的资本,而民营企业目前单个力量太薄弱,必须联合重组、制度创新。”保育钧认为,把两个“36条”的政策落到实处,应当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要真正一视同仁,鼓励平等竞争,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就是谁能干让谁去干,而不是说这是国有那是民营,好东西给国有,坏东西给民营,这不叫公平竞争,也不叫市场经济。阻挠改革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二是利益集团。现在意识形态问题逐步淡化,利益是刚性的,要突破利益集团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制约。第二,民营企业自身要创新。民营企业1000多万户,注册资本31万亿,平均下来每户只有300多万元,势单力薄,很分散,民营企业必须要联合重组,要联合起来,要抱团。“民营企业自身弱点就是这样,产权封闭、势单力薄,需要打破封闭,走向联合,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否则的话,这么大的项目你能吃得下吗?必须抱团才能吃下去。民营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当务之急是体制制度的创新,要学会联合,这一关早晚得过,早觉悟早主动,晚觉悟就被动。”


突破服务业政策瓶颈


保育钧说,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应当从计划色彩比较重的服务业实现突破。政府要改变在医疗服务、教育、金融等行业包揽过多、准入条件过严的状况,为民营企业发展让出空间。


保育钧举例说,各级政府对医疗服务包揽太多,不敢放,民间办医疗干涉的多,帮助的少,民营资本很难做大。包括媒体在内,今天这个医院怎么怎么了,明天那个医院又有医患纠纷,有问题的基本都是民办医院。“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权力部门应当对民营资本进入第三产业、社会服务业有客观的认识,在民办医疗、民办教育上实现大的突破。”


“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是‘新36条’最大的政策突破,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保育钧说,


阻力主要来自金融监管部门,他们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这是偷换概念。“只是入股而已,民营资本在中国金融业并无主导权,甚至全中国没有一


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严格说也不是。”


“现在限制民营银行有一个借口,叫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钱在老百姓手中就不安全了?这些年一些人利用国有银行玩公家的钱,出的问题还少吗?”保育钧说,银行是自由经济的产物。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迫切需要老百姓自己的银行。“现在的国有银行,贷款限低不


限高,存款限高不限低,傻瓜都能赚钱。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发展民营银行。


保育钧还提出,中国的证券市场要弱化为国企“解困”的功能,为民营资本的融资、重组、做大做强服务。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