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叶檀:市场取向的改革还需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13-02-07 19:14 作者:叶檀 浏览:7次
 

■ 禁止寻租市场化,发展公平市场化

■ 禁止投机市场化,建立信用市场

■ 禁止黑箱市场,建立成本市场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了2008年戛然而止,在撞到金融危机的铁壁后,出口下行、内需不振、国内产能过剩、创新动力不足凸显,发放货币、扩大投资、拉动房地产都无法支撑长期发展。中国现在正站在十字路口,是不触动体制改革以货币强行拉动经济,还是降低发展速度以改革提升未来效率,该何去何从?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为了将来,必须选择后一种发展道路:公平的市场化、法治的市场化、透明的市场化。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寻租力量的强大,中国也不例外。

近年来,政府已在各领域与寻租力量进行斗争。无论在房地产、矿山还是股票市场,高溢价引来众多寻租者,分成上下游利益链条,蚕食民财,一些专业市场变成拼人情、拼关系的市场。所有这些构成的收入不均,远超过公开的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寻租者搅乱了市场秩序,同时在经济下行期,容易加剧市场信心的流失。

国人对新加坡模式情有独钟,新加坡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达到了1/3,与外资经济一起并列为两大主要经济支柱。国人前往新加坡取经,往往只看到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力量,却忽略了新加坡模式的核心:严厉的法制、企业内部运作的绝对市场效率优先,这使该国成为寻租率较低的国家之一。行政权力绝不插手资源配置,绝不插手企业的具体经营,积极向国际开放,这使新加坡成为与中国香港地区一样的低税的金融贸易岛。

无论走哪条改革之路,都需要公平与法治的市场经济,否则必然走向邪路。 市场化缺失信用,为此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普遍的食品危机,降低了经济、监管等部门的信用,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普遍的不信任,交易成本上升,甚至出现了城市富裕阶层为吃上放心菜建立农场的案例。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两大恶果:一是中国产品信用折价,在这样的环境下,诚信与高端制造企业难有成长空间;二是陷入拼成本的低质竞争循环,如果企业造假甚至使用有毒原材料无法受到严惩,相当于把刀直接架在了守法企业的脖子上,不造假的产品价格上升,直接失去了生存空间,遑论发展壮大。

一味拼成本、拼关系的劣质竞争循环,导致中国制造升级乏力。纵容造假等于扼杀经济的未来。企业的信用折价,缘于经济发展初期,政策向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倾斜。我们没有汽车召回制度,涉足三聚氰胺的企业没有受到穷尽性追究。在信息社会,捂住造假盖子的直接后果是,消费者将质疑大部分产品质量不可靠,对中国制造进行整体折价处理。要走出困境,关键问题是政策的重心转到保护消费者、保护投资者身上来,严厉惩处造假,建立召回机制。当信用能够得到溢价时,市场才会让多数人尊重信用。

中国的市场不仅要讲收益,更要讲成本,建立成本意识,杜绝收益至上。成本意识非常重要,否则子孙后代将偿还急功近利的发展所支付的巨大成本。

以环境为例。我国绿色GDP核算未能善始善终,原因是难以获得部分地方政府的支持。绿色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从现在实施的情况看,绿色GDP核算除非如房地产调控一般强力推进,否则结果只能是偃旗息鼓,在统计GDP过程中,上万亿的环境成本被一笔带过。

改革是硬道理,市场化是硬道理。

以规范的法治为前提的市场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寻租的空间。市场也许有缺陷,但我们尚未找到一种比市场更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理智的做法是,寻找到适合中国的市场化方式,堵住本土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漏洞,最大可能地抑制市场化过程中不合公平、不合效率的结构。 减少寻租,是提升制度效率的根本:建立信用体制,是建立正确市场激励机制的根本;建立成本意识,是经济科学决策的基础。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本文摘自《同舟共进》杂志)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