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徐景安:重塑中国价值理念

发布时间:2013-02-27 21:57 作者:徐景安 浏览:20次

一个党派的生命力在于提出的理念、目标和宗旨,具有正义性和神圣性,又有实践性和现实性,从而鼓舞党员奋斗,团结民众努力。这就要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价值意义的追求。


利益驱动与价值驱动


人需要物质利益,一是生存的需要,二是享受的需要,三是发展的需要。人还有超越物质利益的需要,这就是对价值意义的追求。人与动物的夲质区别在于,不仅实现生理需求的满足,还有情感需求与精神需求,这就是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从而被人认同、受人尊敬带来情感的愉悦,超越生命有限带来精神的永恒。人有了价值意义的追求,有了情感与精神的满足,就会看淡物质利益,节制感官需求,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因此,对价值意义的追求是一个党派强大生命力的主要源泉。


当年共产党闹革命,一是靠利益驱动,打土豪分田地,跟着共产党有饭吃、有衣穿、有田种。二是靠价值驱动,共产党代表正义和光明,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进步青年投奔延安、投奔共产党。对农民来说,主要是靠利益驱动的话;而党的精英分子,主要是靠价值驱动。他们不少出身地主、资本家,为了理想与信仰,背叛家庭投身革命,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


毛泽东时代,以继续革命为党的意识形态,宣扬“穷光荣、富则修”的价值理念。当时,广大民众包括绝大多数党员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把防资本主义复辟、保无产阶级江山作为目标;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作为座右铭。这就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思想基础,毛主席一声令下,掀起了打倒走资派的群众运动。文革中,我看了彭德怀1959年上书毛主席,反对大跃进的万言书,觉得写的没错啊,当一产生这个念头时,我就警告自己不能怀疑毛主席。不少老干部被整死,依然喊毛主席万岁。困难时期饿死几千万人,都没有人起来造反。直到林彪事件发生,毛主席代表真理的信念才被动摇。那是个轻物质利益、重价值意义的时代,尽管这个价值意义后来证明是虚幻的,但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动摇过。党的话,大家信。


邓小平时代,以发展第一为党的意识形态,宣扬“先富起来”的价值理念。农村承包,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都以承认物质利益原则为前提。八十年代,党的精英分子充满理想和激情,为改革开放冲锋陷阵。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袁庚,恰恰不是拜金主义者,而是将党的改革开放事业为己任。九十年代以后,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取得进展,建立了资本、土地的要素市场。这也为权力控制的资源进入市场而获利提供机会,权力商业化,官员商人化,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发展第一演变的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侵蚀党的机体,党失去了对价值意义的追求,入党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求利,买官卖官、权力腐败不可遇制。面对这种状况,党曾进行了先进性的教育。在物质利益成为唯一追求,理想、信仰、精神被丢弃的情况下,要求执掌权力的党员约束自己,不求私利怎么可能?


燃起对理想的追求


于是,政治改革的呼声日高,革命党问执政党转变,极权制向民主制过渡,实行法治与宪政,等等,这都是要求进行约束权力的制度改革。这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人群中已达成共识。可这场改革的领导者不能是别人,而是党自己。这是党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自我革命。这意味着党把自己关进法律的笼子,允许向自己的权力挑战,接受社会各派及民众的监督,向既得利益集团宣战。要领导这场伟大变革的党,能继续以发展为第一、以GDP为目标、以招商为中心?能依然奉行物质主义,“把发展作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能向往“先富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个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党是不可能自我革命的。党需要重新燃起对理想的追求、焕起改革的热忱,集聚向往价值意义、不以财富为目标的精英分子,获得来自民众的普遍认同与支持,从而克服抵抗改革的巨大阻力。这来自追求正义和神圣的精神力量,来自实现党的理想、目标和宗旨而产生的价值驱动。


然而,党面临的最大危机正是信仰丢失带来的意识形态危机。核心的问题是,党究竟以什么说服党员、凝聚党心;以什么团结民众、凝聚民心?


今天领导讲话,秘书代劳、照本宣科、套话盛行,做过的决定、通过的决议、许下的承诺,不用检讨是否兑现。说的话,连自己都不信,党员能信吗,民众能信吗?


在国际舞台上,面对美国咄咄逼人向世界推行价值观,我们以允许多元文化、搬用孔孟词句来招架。为了拒绝自由、民主、人权,居然否认存在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吗?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与当年的马恩相比,今天的共产党人对“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是多么的不自信。一个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不自信的党怎么凝聚党心、团结民众?怎么肩负领导13亿人的大国完成转型的历史重任?


改革意识形态


党面临三大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启动意识形态改革。若意识形态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失去信仰,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丢失选票,最终将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一说改革意识形态,有人就会敏感和紧张。其实,意识形态改革是十分正常的。西方的宗教被民众接受,是经过了宗教改革运动;佛教传入中国,溶入社会,也是经过了改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先后出现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今天,党的意识形态同样需要改革,需要与时俱进。苏联模式的失败,东欧阵营的解体,以及改革开放中计划经济被抛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说受到严重挑战。可是我们采取回避态度,不敢面对现实,明知道党员不信,民众不信,自己也不信,以讲老话、讲好话、讲套话来应对。党在形式上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但丧失了事实上的话语权,还抵不过明星大腕的影响力。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是要改革意识形态。


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旗帜与目标,就要向党员与民众解释什么是中国特色?什么是社会主义?它与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的价值意义在哪里?结果搬用了一大堆政治术语,什么也没说明白。民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也有的认为所有与现代文明相冲突而又不想改掉的东西就是中国特色。理论不能说服党员与民众怎么“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又怎么能成为理想与信仰起鼓舞激励作用?


什么是社会主义


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又怎么坚持社会主义?可至今对社会主义各有不同的理解,更多人对社会主义不屑一顾。这存在多么大的反差,党把社会主义奉为坚持的原则与奋斗的目标,然而许多人却不以为然。中国共产党为此奋斗了90年,建设了60年,今天再没有理由说不清。


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是结构社会主义。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是因袭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是质疑结构社会主义的第一人,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开启了对价值社会主义的思考。衡量是不是社会主义,关键是实现什么价值目标,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能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即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主张和社会模式。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实行公平分配,在社会领域健全公共服务,在政治领域推行民主法治,在文化领域倡导道德文明,在生态领域实施环境保护。


社会公共利益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提出经济为中心、发展为第一,对于纠正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错误倾向,对于温饱没解决的当时是正确的。但发展生产力,并不等于是社会主义,而是要以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为原则。而社会公共利益又不仅仅是对物的需要,还有对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生态的需要。


“以经济为中心”,在理论的本源上是属于物本位的世界观、经济主义的发展观、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应以“人”为中心取代以 “物”为中心。这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轻视“物”,而是使“物”的生产、消费、分配走上科学、合理、公平的轨道。更重要的是以“人”为中心取代以 “物”为中心,是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作为人的需要之一,而不是需要的全部;更不是将人的物质满足度作为唯一的价值尺度、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以社会公共利益至上,不能误解为可以轻视、损害每个个人的利益与需求,这是传统社会主义失败的认识根源,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的利益需要,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的。


人性的自觉复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由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我认为,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人最应该记住的,也是最需深刻反省的话。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性追求的历史,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力量所决定。什么叫人心所向,就是符合人性。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归根到底是违背人性。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不符合人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取得成功,是迎合了人性。今天需要开启的新政,就是按马克思所说的“完全、自觉的”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标榜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否认存在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人作为一个类,就有与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中的植物、动物不同的特性。而人又分为男人与女人,男人与女人一定存在不同的特性。再往下细分,可按年龄分为老人与年轻人、也可按阶级分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阶级性只是人性中的分支,用阶级性否定人性,为违背人性、扼杀人性的种种行为辩解,而把迎合人性、符合人性的进步加以贬低、丑化,硬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这是把社会主义引入万刼不复的罪恶理论。


社会主义应该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倡导的就是人类都能接受的普世价值,这才能成人类的共同理想,才能解放全人类。现在,我们连普世价值都不敢承认,自己把自己当作另类,还谈什么理想、信仰?


社会主义应该开展对人性的研究,建立人学,这才有可能建设真正的先进文化。


人的本质是追求幸福


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区别于动物性,又包含动物性。因此,人性有善与恶。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的区别。与满足生理需求的动物不同,人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出花样来;不仅要穿暖,还要时髦,穿出个性来。人存在对物质无限性追求。人不仅要吃好、穿好,还要寻求情感的愉悦、精神的自由。人存在对精神的无限性追求。人的本质属性就是追求幸福。自然,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幸福,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幸福;富人有富人的幸福,穷人有穷人的幸福。但能否认他们都有追求幸福的要求、愿望、动机、目的、权利吗?


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幸福的历史,人类的知识与文化都是为了求幸福。社会主义就是“完全、自觉的”把所有成员幸福作为终极目标的社会。社会主义所维护的社会公共利益,就是创造以所有成员幸福为目标的社会。幸福是个体的感受,以幸福为目标,就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利益与需求,就不能以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阶级的利益、党的利益为名忽视或侵犯个人的利益。强调所有成员幸福,而不是大多数人的幸福为目标,也就是为了防止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名,牺牲少数人的幸福。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为所有成员幸福创造条件,但实际生活中由于个体因素,幸福感有高低的区别,当然还存在不幸。


现在就可来解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以所有成员幸福为目标的国家,这就是幸福中国。


何谓中国特色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因此,按人均财富,中国已命中注定赶不上美国,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这需要6个地球。中国不能走高消费、高负债、高福利的欧美之路,不能奉行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


当今中国,以财富最大化为价值追求,以物的占有与消费为成功标志,诱导、逼迫所有人追求物质,弄得人人恨不得都一夜富起来。百姓如此,当官如此,共产党人也如此。于是,有山吃山、有水吃水、有权吃权。无山、无水、无权的,就不择手段,抢劫、诈骗、贩毒、造假……。这叫追求物质,欲壑难填;以钱为准,心永不平。


这样说,不是人不该追求财富。一切有本事致富的人去致富,一切有条件发财的人去发财。不能致富、不能发财的人,也要努力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我想说的是,对国家、对家庭、对个人来说,物质、财富、金钱不是唯一的追求、唯一的尺度、唯一的标准。单一的金钱价值标准,不能为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力特质的人提供不同的价值选择。一个人对物质的追求,受条件、关系、机会、资源的种种制约,不可能尽人如愿。将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人的心理永远找不到平衡点,现实总是跟不上欲求,别人为什么比我强,他人凭什么比我富?


以幸福为目标代替财富为目标,就是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价值选择,追求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来自物质层面的满足感、情感层面的愉悦感和精神层面的价值感。创建幸福中国,应该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全体民众的基本物质需求,鼓励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与价值感的精神追求中获得幸福。


中国的基本国策应该是:


第一、注重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防止财富向少数人集聚;


第二、健全公共服务,实行全民福利,消除特殊群体对公共资源的侵占;


第三、实行民主法治,建立公共财政,约束政府的自利倾向;


第四、推行集约经济,倡导节俭生活,改变浪费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倡导情感关爱,改善人际关系,遏制损害他人的获利行为;


第六、创建幸福文化,普及幸福知织,走出以金钱为目的认知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决定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行为,指导作为伦理意识形态的民众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国行为准则的准绳,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种概念化、标签化的表述,既没有核心理念,也构不成逻辑体系,党员看不明白,民众不感兴趣。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没有勇气到港澳台宣传,更不用说向国际社会推广。


有必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能直接拿来约束民众,民众有信仰的自由。党的意识形态,要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指导民众行为,就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意识形态,有不少地方过时,需要修正、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上不是伦理意识形态,不能作为日常行为准则。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拿来作标签,意识形态需要改革与创新。可惜至今没有摆到议事日程,结果造成意识形态空洞化、形式化,只是成为文件用语,在实际生活中起不到作用。


实现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决定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行为,以所有社会成员幸福为目标进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与改革;又作为伦理意识形态指导民众行为,倡导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


爱自己是实现幸福的出发点,要承认、鼓励、保障爱自己,在此前提下,提升爱自己。从本能的爱自己,利己而不惜损害他人;提升为理性的爱自己,利已而不损害他人;再提升为感悟的爱自己,利己而利他。


爱他人是爱自己的延申。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从孝敬父母做起。根据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从亲近周围做起,关爱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顾客。人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起,博爱他人。


爱大家是爱自己的升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公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保护环境,每天做一件有利于环境的事。节约资源,不浪费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粒粮。爱集体、爱国家、爱地球。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从西方文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归纳、提炼出来的,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完整的人性追求,是幸福最大化的实现路径。


结束语


创建幸福中国,追求资源有限条件下幸福最大化,实现物质幸福、情感幸福、精神幸福,倡导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满足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价值意义的追求。既与大公无私、禁欲主义划清界线,也克服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喚起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成为修身、齐家、治党、治国的价值理念。既是共产党宗旨的体现,成为党的奋斗目标:又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规范政府行为:还是民众的行为准则,融于日常生活。


第三、为创建人类新文明作贡献。既与现代文明接轨,接受为人类幸福必须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理念;又高于现代文明,在保障物质幸福的同时,鼓励情感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追求;在保障爱自己的前提下,鼓励向爱他人、爱大家提升,探索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因此,既是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意义,港澳台可接受,国际社会可推广。


创建幸福中国是神圣伟大的事业,可凝聚党心、团结民众、享誉海外,共同创建幸福、学习幸福、感悟幸福、体验幸福。这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才是真正的先进文化。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