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秦前红:中国人大代表审议报告时为何多是“歌德派”

发布时间:2013-03-08 21:58 作者:秦前红 浏览:29次

经由多年的实践,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差不多形成一种特有的话语修辞风格。大家不约而同地使用“振奋人心、求实亲民、创新开拓”等形容词来指称政府工作报告。这在代表本身可能认为是理所当然,但经由媒体的不断重复与放大后,社会大众听觉上会感到枯燥乏味,在心理上则会认为人大代表只是歌功颂德,未尽审议监督之责。


人大代表的特殊语言风格何以如此,揆诸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代表的智识缺陷与信息闭塞。一篇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是结合了各方智慧、群策群力的结果。期间要经过反复的酝酿讨论、协商调查、斟酌修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因要反映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则会显得更加慎重。报告的内容关涉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诸多层面,议题广泛,容量深大。单个代表面对如此报告文本,在智识和信息享有方面都会远逊一筹,因此审议起来由衷称赞当然是情有可原。政府工作报告主题基调是施政的工作总结和政策指导,罕见具体的资源配置和项目分配,此种较为宏大的叙事结构,也增添代表批评监督的困难。


第二,代表基于政治正确的策略考量。人大会议划分为全体会议、代表团会议、小组会议、主席团会议几种类型。报告审议仅在小组会议、代表团会议两个层面展开。赞扬为主建议为辅是基本的话语叙事风格,预定代表引导发言与领导总结发言相结合是基本的叙事结构。代表团审议时通常有重要党和国家领导到会聆听,代表团领导会善意提醒发言代表注意分寸尺度,偶有领导甚而率先领言定下发言模板。在此种情形下,代表仍然放言批评,实需极大智慧与勇气。


第三,“懒人议政”的话语套路。有专门的人大研究专家做过分析测算,现有规模庞大的人大代表群体在局促的会期之下,每人所能均分的发言时间其实不过十多分左右。故有诸多代表多年与会却一言不发,并非咄咄怪事。短暂的两个星期左右会议,竟有政府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财政预算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两院工作报告等六项报告需要审议,此非代表的心力所能承受。因此有代表碍于职责之约束,便以官话套话敷衍了事。


第四,代表结构造成的表达限制。人大代表主要为兼职代表,会议结束之后各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党政官员占全部人大代表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四。如果加上企业、事业单位、军队中的官员,则官员比例几乎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这样一个代表的身份位阶明显不同的代表大会中,自由发言显然悖离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国人大与西方议会在功能设计上大相径庭。西方议会以公开辩论、对抗制衡作为实现功能的重要手段,而中国人大则以政策宣谕、决策应证、下情上达、团结共融作为重要目标。所谓监督职能行使,既要在领导之下有序开展,又要不破坏和谐氛围。正所谓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方为至善。


社会多元、利益的分化,使大众对人大的民主性期待日趋高涨。一个只是表扬而不能批评的代表,会极大偏离于社会大众对代表参政议政的角色期待。如何根据时势变迁,还原人大制度设计初衷中的权力机构本色,已成为当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项急务。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