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李克强思路凸显以民为本 改革强调韧性
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此次李克强总理的答记者问,历时107分钟,回答了记者关于政府职能、反腐败、改革,城镇化、食品安全、环保、外交、台海、港澳等重要问题。对于本次备受关注的新任总理的答记者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导常修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分析。
早在1989年4月初,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的“改革10年:中青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史称“京丰宾馆会议”,是改革三十年中两个最重要的中青年学者会议之一)上,常修泽与当时在团中央、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担任领导工作的其他几位大会执行主席李克强、李源潮、刘延东、陈元、高尚全、陈锡文等同志一起合作,促进了会议的成功。用常修泽自己的话称,对李克强从那时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搜狐财经在李克强总理记者见面会结束后,第一时间连线了常修泽教授,请他对记者会内容进行了分析。
李克强执政理念凸显以民为本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李克强少年时代曾师从国学大师李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
对此,常修泽也非常有感触,他认为,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过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即人本主义思想。也就是李克强本人总结提出的“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也体现了李克强的执政核心还是民为本。
常修泽分析称,李克强通篇的哲学理念 ,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来说,李克强很注重“全体人民”的概念,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人民”。比如李克强在开场白中强调称“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其中的“造福全体人民”和其后他在回答问题时讲到“要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来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可见,“全民”的提法贯穿前后,也就是强调了李克强在提到人的概念时,强调的是一个更广泛的范围。给出的信号是,李克强的政策覆盖要打到边儿,有足够的宽度。
常修泽分析称,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全体人民”,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更为重要。
其次,从纵向来说,李克强的讲话中也体现了多代人的理念。特别在涉及环境污染等话题的时候,李克强的回答更是凸显了他的长远眼光。因为这些都是大问题,不仅是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兼顾到下一代人的利益,兼顾到很多方面。这就是长远眼光。
最后,常修泽分析指出,李克强一直强调从对人的把握内核来讲,他强调“政府要尽力,并且调动社会的力量,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这也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正是以上的三点构成了李克强整个谈话的非常鲜明的主线,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他执政的最核心的理念。常修泽强调称,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李克强的执政理念着眼于“道”,而不是“术”,不是细枝末节的操作方式,而是最根本的哲学道理和思维。
改革需要勇气、智慧,李克强提出也需要韧性
李克强的记者见面会多次提到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提出“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并明确指出“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还有巨大的空间。”
对此,长期致力于中国改革问题研究的常修泽教授指出,他非常赞同这一说法,早在常修泽之前的文章《改革的空间与四点方略》中,他也指出“如果把改革目前达到的水平视为‘地平线’,把基本的‘红线’比喻为‘天花板’,我认为,目前‘地平线’比较低,而‘天花板’则很高,改革的空间相当大。”
十八大会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而常修泽特别注意到本次记者会,李克强在提到改革话题时又补充提出了“韧性”一词,李克强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常修泽认为这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改革得有勇气。李克强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对此,常修泽指出,中国改革到了深水区,改革的战车已经开到了堡垒下,面临的都是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和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改革到了这个程度,的确需要“自己砍自己的手”。
其次,改革需要智慧。改革在中国很难,这是人类历史上没遇到过的情况。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政治局会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给我们一个大体框架,需在“一场深刻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之间作文章。所谓“坚持正确方向”,所谓“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基调应该就在这里。
而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推进改革,需要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提及改革,除了勇气和智慧,李克强提出还要有韧性,常修泽分析称这是因为李克强总理知道推进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所以他强调了韧性,要百折不挠。
全面改革时期 应放宽视野打破利益格局
改革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改革的视野需要拓宽。需要关注的是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有政治体制改革等等方方面面。
就此,常修泽教授曾提出“五环式改革”概念,他指出国家未来的改革就像奥运会五个环一样,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这在李克强总理的答记者问中也有所体现,李克强不但强调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政治制度、生态环境等等方面都提出了的思路,应该说正是全面改革的概念。
李克强提出“改革进入了深具体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常修泽认为,这是因为现在改革的最大难点是既得利益的羁绊,“比如收入分配的方案为什么耽搁了8年,推出的时候又不够理想,背后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常修泽举例称。
常修泽特别指出,在谈到此话题时,李克强强调了利益格局,而非利益集团,他认为也是有深意的,“利益格局”与“利益集团”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的描述了当前改革阻力的现状,格局一词的涵义更加宽广,包含了利益集团的人的属性,跟描述了当下改革进程的复杂局面。
常修泽分析称,这不仅是两个词的区别,更视野之别,是思想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