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南都社论:限制和削弱既得利益才是真改革

发布时间:2013-03-25 22:07 作者: 浏览:15次
 “各部门都要自觉行动,限期完成职能转变各项任务,绝不能换汤不换药。”国务院针对新一轮改革敲响警钟。改革过程中究竟哪些方面存在“换汤不换药”的嫌疑?新华社记者深入采访之后,梳理出了“无领导下岗”、“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行政审批明放暗收、小放大收”等几大怪象。

“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后,多出了一批巡视员、调研员、部长助理,他们虽然‘退居二线’,‘巡视员满天飞’,‘调研员不调研’,但工资、待遇一分不少”,记者梳理的类似怪象,公众似乎早已习以为常。近年来虽然人们都在痛感“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但实际上被称为“改革”的动作却从未中断。而无论何种改革,无论关系到多少普通家庭的悲欢,改完之后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发现其中一个最大共同点,那就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不但未受触动,甚至常常可能愈改愈多。不仅仅是机构改革,车改、医改、事业单位改革等,哪一项改革跳出了这一定律?

正是因为总是把既得利益者置于最优先考虑的地位,改革的精神和真义才日渐受到扭曲。公众和舆论呼唤多年的一些改革事项或者迟迟难以启动,或者虽然启动但旷日持久,煮成了一锅夹生饭,根源实在于此。而由于既得利益群体似乎十分明了改革者的底牌,以致他们对改革的杯葛和抵制往往肆无忌惮,甚至能够巧为利用,“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行政审批明放暗收、小放大收”,又有什么奇怪?

怪象让人不满乃至愤怒,但平心而论,这恰恰证明了近来得到社会高度认同的一个判断: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不进则已,再进一寸,就一定会由于触及到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而使其产生切肤痛感并自然生出一种反弹的力量。毫无疑问,这是改革最难的关头。在这个关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迎难而上,要么与杯葛和抵制改革的力量妥协,使改革大业半途而废。

如何抉择当下中国有共识: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坚定表示,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需要勇气、智慧、韧性。在这种坚毅的态度之外,如何抓住当下改革的关键,决策层也有清醒认识,那就是“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

“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其矛头之所向,只能是既得利益群体。一项改革能够使社会各色人等皆大欢喜,当然是改革者所最乐见的格局,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多数时候,改革无法产生新的利益增长点。而为了导向正义,改革又必须使利益调整契合公平法则,当此之际,只能着眼于限制和削弱既得利益。

着眼于限制和削弱既得利益,改革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齐头并进。宏观领域,可称为“政府放权”,即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3月24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所说,政府“向市场、向社会、向企业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微观领域,可称为“官员让利”。长期以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开出什么样的药方,给官员想要的“出路”和“待遇”往往都是第一位的选择,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许多改革,几乎成了一种“遇官而避”的格局。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改革的信誉,更让公众深感困惑的是,既然不少人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总是受益的群体呢?在已经享有太多利益的前提下,官员群体作出部分让渡,当下推动改革也许势在必行。

在改革的重要关口,像新华社等媒体这样揭露一些怪象非常有益,它使我们警惕改革的旗号不能被滥用。因此区别是不是真正的改革,一言以蔽之,就看其是否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只有这样动真格的改革,才能以看得见的红利,赢得公众支持。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