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理想的城镇化包括实现公共治理的城镇化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
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以往的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规模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人口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我心目中理想的城镇化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开放30多年,2亿多农民进入城市,需要在城市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好,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二是“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三是有扎实产业结构支撑。四是形成城镇化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模式。五是实现公共治理的城镇化。
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彪
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方式
城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物为本,另一种是以人为本。以物为本的城镇化,就是大搞基础设施,建城、建房、建立一切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吸附人群,可能没有就业,人还没有城市化,房地产已经炒起来了,泡沫已经起来了,以物为主的城镇化注定要失败。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本,是让农民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除了一些自愿迁徙的人愿意流动到城市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愿意待在农村,那就让他待在农村,但是要让他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城镇化才比较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霞
防止变城镇化为房地产化
前些年一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等之名,大规模拆除旧村,让土地进城,再以土地开发、基础建设方式推进,以“拆房、建房、卖房”来实现所谓城镇化,使城镇化沦为名符其实的“房地产化”。问题的症结在于投资建设主体。地方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很容易形成“征地、卖地、基础建设”的发展模式。建议将建设和投入主体向专业的从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和运营方过渡。不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要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招投标获得项目。政府要做的是搞好规划、加强监督,创造一个公平多元的新型城镇化投资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屠杰
城镇化不能没文化
城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矛盾,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应建立在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之上,今天的城镇化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传统文化应成为城镇化的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注意盘活当地的文化资源,善于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或人文景观,营造经济扶持条件和宽容环境,注意在城市社会发展中体现文化多元性和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避免千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