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李铁:政府若没有动力去改革 城镇化政策不可能实施

发布时间:2013-04-01 22:17 作者:李铁 浏览:10次

“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的动力和政府的动力,政府动力的前提是要通过改革来打破障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3月29日举办的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媒体见面会暨《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发布会上如是表示。

记者:我的问题是给李铁先生的,我是上海东方早报的记者,我的问题跟改革有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肯定是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户籍制度等等各方面,如果是经由改革的话,可能新型城镇化是水到渠成的。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这么一个时期,中国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生的动力到底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关于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中小城市包括小城镇为主?这还有很多的分歧,不知道您的观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李铁:我倒着回答你,第一个回答比较难,先回答简单的。所谓大中小城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我们这么多年所有人在提出城镇化的时候,都把大中小城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来提出,或者作为一个疑问来地区。很多学界的争论也在大中小城市。我们要了解一个背景,城镇化人是按照市场规则流动,哪儿能有利于解决就业,哪儿有利于生存,可能人就会往哪儿去,哪里的生活成本比较低,人也可能往哪里去。所以我觉得局限大中小城市的命题上,可能过于空一些。可是如果我们尊重了农民进城的选择,因为城镇化是农民进城,农民到哪里,我就解决好哪里的公共服务,恐怕这个是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至于大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多,或者是小城市、小城镇提供就业机会多,首先一点是尊重选择,解决好公共服务。第二在大中小城市里面我请你们还是看我们的这本书,中国的城市是等级化的制度体制,我们是说人的发展权,有时候我们叫追求民主,但是也叫城镇发展要有平等的权力,就是我们尊重农民选择的权力的同时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平等的权力。可是这个等级化的体制下,它使更多资源集中在高层级的阶层,高等级的阶层拿到更多资源的时候,本应该去解决更多的公共服务,当然因为拿到资源太快、太多,就形成了我们福利化的城市,多数的优质公共资源过多地集中在某一个等级的城市。那么他被福利化所垄断的时候,他对人口是排斥的。但是决策层都在这里,所以你就不要到我这里来了,你去中小城市去吧。所以各种大中小城市发展的观点,出于稳定、福利的角度出发,之后就形成了我们理论上过多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表象,更多的是我们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接下回答另一个问题。我想城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提出过城镇化的,都说是结果,人是自由流动的,你到哪里解决好公共服务。

动力呢?国际上城镇化的动力肯定是非农就业和定居的过程。人们选择非农就业,选择我收入增长,选择我生存条件改变,这么一个过程。动力是源自于农民,源自于经济增长,源自于自由选择的机会。那么中国农民是有这种动力,但是我们被体制限制住了。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去给予这种动力的时候,我们发现已经形成了,开始是城乡关系,现在是多元化的行政格局的封闭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关系,这种动力我想它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大量的城市间流动人口,农村人口有强烈的进城从事非农就业、定居的需求;那么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到今天我们过多地依赖于投资需求的时候,正像李克强讲的,怎么样扩大内需,怎么样把农民长期的消费兴趣从农村转向城市,转向一种消费需求来带动投资需求,这个恐怕是一个宏观政策的选择。

这两者的动力是市场的动力和政府的动力,但是政府动力前提是要通过改革来打破这个障碍,这样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整个经济增长。我想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政府没有动力,不去改革,所谓的城镇化政策也不可能实施。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