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王昉:中国民企寄望新届政府

发布时间:2013-04-08 21:43 作者:王昉 浏览:5次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拉开帷幕。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携夫人参加周日的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是这次论坛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主办方宣称,本届论坛嘉宾阵容空前,除中国领导人外,还有7位总统、3位总理、2位议长、1位联合国大会主席,加上比尔?盖茨、索罗斯等工商界巨头。一睹中国新任领导人的风姿,探一探中国未来五到十年的政策走向,恐怕是许多重量级嘉宾不辞辛劳跋涉,云集博鳌小镇的重要原因。

虽然习主席周日早晨的讲话被定为“开幕大会”,实则从周五晚间开始,论坛已经进行了一天多的日程,而在这一天多的各项讨论中,中国民营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民企的生存环境、机遇与困扰,以及它们与政府间的角力,成了最突出、也最出彩的讨论主题。

民企议题本身并不新鲜。民企融资难、赋税重、受“玻璃门”困囿、创造了最多就业却最被政策歧视等等,已是老生常谈,民营企业家们在振臂高呼多年之后,最近一两年也已露出“讲了白搭”的疲惫。不过,在这届博鳌,气氛似乎有了一丝变化。

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整体力量已无可辩驳:2012年,民营企业占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量的62%,占中国上市企业总量的一半,贡献了中国GDP的6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摊子越来越大,政府的钱袋显得日渐单薄,对企业资金日显依赖,企业的底气于是越来越足。

不过,最迫近的一个“利好”,还是人们对“新政”的期待。博鳌的许多参会者,都寄望于新一届政府能为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带来实质性的改善。或许是受到“新政”鼓励讲真话的感染,参会企业家和学者对政府和国企的谏言尤显不留情面。

民企的“强”与“弱”

中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80万户,为中国城镇提供近八成就业岗位,其中的佼佼者也开始步入世界前列。2012年,平安保险、江苏沙钢、华为、山东魏桥和浙江吉利等五家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比2011年多了两家,且整体排名前进不少。

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也日渐显著。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在博鳌论坛上说,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政府将更多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切国家安全的领域,民营资本将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主力。201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的份额已经超过50%,2012年超过61%,未来八年将超过八成。

他说,民营企业未来每年将拿出40万亿至5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今后主要不是为没有投资领域发愁,而是要为自己有无投资发展的实力发愁。”

然而,保育钧也指出,中国有民营企业千万户,注册资本金却只有31万亿元,意味着平均规模极小,每家只有300万到400万。企业在经营方式上也显得粗放、竞争手段低级,“许多企业只会打个价格战,弄得自相残杀,一地鸡毛。”

国与民的博弈

在对民企与政府、国企关系的讨论中,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民企与国企的关系,原本应该是:民企做不了的事情,留给国企做,中国却反了过来。他将中国收入不均和缺乏创新都归咎于政府过于强大,“因为政策老变,企业老要适应政策,就会变得短视,没法注重创新。”

张维迎认为政府对企业投资的审批权应该彻底废除,因为在对市场的判断力上,企业家远远优于政府。“现在很多产业产能过剩,都是政府主导的结果,但产能过剩,反过来又给政府继续操纵产业提供了口实。”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呼应了最后一点。他说,如果所有人都按照政府规划走,必然出现产业趋同、重复建设、无效竞争,很多政府主导的产业战略事后看都是错的。“前年政府鼓励新能源、光伏产业,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又说严格限制光伏产业,两年都是政府说的,你听谁的?”

广东省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提供了一个来自政府的视角。他说,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上有考核指标,但在扶植民企上则没有指标,“请大家不要怪我们,并非我们崇洋媚外”。他坦诚,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公务员,很难了解民营企业家面对的压力和风险,所以民企必须做大,政府才能厚爱三分。但他对自己辖内的民企生存环境颇感得意:“佛山民营企业经常是出去了,又回来了,因为觉得在佛山这个地方不需要找太多关系。春节的时候不需要红包,摆酒不需要随礼。”

他说:“对于民企,政府不要摇树,更不要上树,让企业自己开花,政府闻闻香就可以。”

在回答一位听众关于“政府到底掐得多紧,民营企业到底有多难受”的问题时,李书记竟然当场道歉:“政府像我一样,做得满头白发,也都满努力的。我到国外问,他们说企业的事不管我们的事。所以我们政府实际上内心想做好,有时候没有做好,对不起。”听众席上响起掌声。

作为业界的代表,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不怪政府官员,只怪体制。他说,是时候取消企业身上的各种“成份”了。“不管民营企业也好、国营企业也好、外资企业也好,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统一纳税,一律市场化。”他说,就和改革开放之后,取消家庭成份、个人出身,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一样,取消企业成份,才能让企业充分释放活力。

但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多年的保育钧,则更具历史视角。“‘十二大’之前,民营企业在中国还不合法呢!所以民营企业还是要自己争取权益,没有神仙皇帝,一切靠自己。”

企业家的使命

至于如何“靠自己”争取权益改变境况,中国民营企业家们表现出的意愿,却似乎没有外界所期望的那么迫切。他们似乎更倾向于等待自上而下的放权。

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在谈到政企关系时,用了“江湖与庙堂”的比喻,他说,二者间经常博弈,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很多事情在中国得慢慢来,走一步再说一步,”他说。“政府对企业,有点小的不平等,这么多年来我也习惯了,就看做是磨练心智,接受挑战吧”。

他对新政府的改革魄力寄予厚望:“本届政府气魄和胆识给人振奋。头几年大吃大喝问题、形式主义问题,很短时间内初见成效,看来只要在中国体制当中下大决心就可以一点一点做。”

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对于国企,则采取“坐视消亡”的态度,认为不必担心它们享有的特权,因为它们根本办不好。“未来问题不是国有企业抢了民营企业的生意,因为国有企业本身就办不好,世界上很少有国有企业办好的。给它优势越多,它越缺乏竞争力。”

面对企业家们的“谦让”,张维迎有些坐不住。他直呼企业家更主动地推动中国变革。“我特别担心一些企业嘴上谈改革,实际上却想变成既得利益者,”他说。“企业家不要满足于只努力做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一个政协委员,然后创造机会见领导,找机会做一些别人不能做的事,我觉得这是一种变态企业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则以美国独立革命为例,呼吁“少数人”的警醒。他说,独立革命开始时,北美领导人并未进行全民公决,他们是少数派,但坚信独立是正确的决定,成功推翻了英国人的统治。

他说:“如果中国一直消极等待,直到所有人——包括怀有同样想法的更多的私营企业出现——再来变革的话,是令人担心的。我觉得中国人应有权利在更广泛层面去参与,在他们的职业、事业当中应该有更大独立性,他们应该有这种想法了。”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