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冯创志:“朱镕基热”是倒逼改革的现象

发布时间:2013-08-19 22:01 作者:冯创志 浏览:44次

一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字里行间透析的是改革新风。在速度效率及雷厉风行的背后,见证着执政为民的情怀。可以说,“朱镕基热”是倒逼各级官员进行改革的现象。

近日出版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又刮起了“朱镕基旋风”,与2009年出版《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一样,构成了神州出版坛亮丽一景(8月17日 东方网)。为何已退休10年的老一辈领导人关于上世纪八十年后几年在主政上海时的讲话实录竟然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兴趣?

人们可以从朱镕基刚正不阿、执政为民的作风中得到教益,也可能被他敢于担当无所畏惧的精神所感染。依笔者之见,“朱镕基热”“最重要的是对时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期待”。人们知道,1978年以来,中国最核心的一条发展主线就是改革开放,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开创的这个事业,始终没有间断和偏离,直到今天,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而朱镕基,无疑是这段进程中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一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字里行间透析的是改革新风。正如通读此书的李春林所评,一个改革,一个开放,就是这本书两大中心。正如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回忆,“何以解忧,唯有改革”,这两句话就是朱镕基在上海市干部会上所讲的原话。可以说,“朱镕基热”是倒逼各级官员进行改革的现象。

在上海出任市长及市委书记后,朱镕基抓改革不仅在市层面进行总体决策,而且还身体力行对改革难点进行攻关,率先推进上海改革开放。上海浦东开发的成功就凝聚着朱镕基的心血。因此,“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既是朱镕基主政上海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对时下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改革开放有着榜样的启迪。反观中国,30年之内同时进行三大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型,5000万工人下岗再就业,6000万农民失去土地,1.2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间流动,却能保持全国的基本稳定,这些都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正面效应。因此,只有推进改革才能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是道理。

人们都说时下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谓“深水区”,一个特征是,社会矛盾综横交错,一不小心会惹出诸多麻烦。同时,由于物价特别是楼市居高不下,和社会收入不公平,问题比较突出。另外,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冷与热、胀与缩依然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医疗改革依旧举步维艰;一些官员依旧腐败、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仍持续着下降、突发性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反映在官员思想层面,急于发展经济解决民生成为首选,而对攻坚性的改革则表现了畏惧感。而机构冗杂、官僚作风严重,官员到地方考察劳民伤财、浪费严重等等,至今仍然是改革的重要主题。

其实,分析时下困难,与其说是外部影响,不若说是改革出现某些停滞的效应。

翻阅近来各地方官员的讲话,给笔者的感觉就是,对改革口号只是挂于口唇皮而鲜有推进改革的系统工程,也鲜见改革的突破口。对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很多人都在感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社会各界发出“改革要与革命赛跑”的呼声。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很多领域社会矛盾相当尖锐。这就告诉人们,攻坚性的改革要推进,关键是各地官员思想要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

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一定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7月23日 新华社)。在这里,习总书记强调的是“始终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唯有改革创新,才能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弊端;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积极性。在这个时候,朱镕基主政上海时抓改革开放的业绩及其言论就是人们的一面镜子,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当然,朱镕基敢于抓改革的劲头源于他的担当精神。他主持市政府会议时,提出抓改革与工作“需要速度,需要效率,需要果断行,需要雷厉风行”的要求。1998年3月,刚刚就任总理的朱镕基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表讲话时便放出豪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典型的“朱镕基作风”。面对体制沉疴,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改革者应该像朱镕基一样,拿出魄力,在一些关键改革领域,也应该有“铁腕”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这种精神正是今日之改革者急需的,也非常缺乏的。

确实,推进改革也要讲效率,讲速度,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在速度效率及雷厉风行的背后,见证着执政为民的情怀。因此,推进改革开放,需要成千上万勇于担责的人们。拿出勇气和魄力,推进新一轮的改革,打破改革的僵局。朱镕基这本书就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启发。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