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大V,“官谣”应杜绝
遇到突发事件后该如何与公众沟通,通常的做法无疑是及时公布事实真相,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政府部门本着侥幸心理,遇事后急于否认,甚至通过说谎来敷衍民众,政府公信力因此大打折扣。近日新华社记者梳理出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官谣”现象,提醒打击网络谣言的同时,对这类现象也应该引起重视。
报道提及的案例包括此前发生在国家能源局的辟谣现象,彼时有媒体人通过网络举报该部门负责人,后该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草率否认爆料,当事人下马后,新闻发言人当初之所为受到批评,人民日报曾发文感叹“公职人员沦为家奴”。从此事件可以看出“官谣”的特殊之处,和“民谣”不同的是,它不制造消息,而是以貌似权威的口吻,将民间的消息斥为谣言。
其所为之恶劣,在于以暴制“暴”,它本着对“谣言”痛心疾首的批评态度,并利用其占据的权威高地,对信息定性,在情况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获得民众认同,毕竟当前在官民之间普遍认可这样一种共识,即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制造谣言都是错误行为,应该受到批评乃至问责。
将负面消息斥为谣言,无疑是一种上佳的舆情应对策略。它是彻底的,但也是危险的,它可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但也可能火上浇油,这种策略要背负巨大的风险,谣言信息容易成为新闻,但官方草率的否认无疑也会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得以传播,当“谣言”最终被证实为事实真相,舆论必然以加倍火力批评辟谣者。
“官谣”的特殊性和危害性并存,与之不同的是,导致“民谣”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的确为无心之失,是个体视野受限乃至认知失调的结果。“官谣”则不存在这样的困境,官方有着个体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往往最早接收到事实真相,因此“官谣”更多情况是明知故犯。在此基础上,结合官方这一特殊身份,由其制造的谣言危害性显然非个人所能比拟,它试图让民众相信并不存在的事实,其结果势必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性乃至合法性。
在公共治理领域,政府部门经常是惟一的“大V”,民众作为它的“粉丝”,往往通过它来了解事实真相。短期看,“官谣”的出现将影响政府公信力,民众可能依然是它的“粉丝”,并从此渠道的信息披露介入公共事件,但不排除其他渠道将因为政府公信力缺失而顺势崛起,并取而代之成为民众的重要信息源。
对“官谣”的批评持续已久,由于它的官方背景,批评虽然猛烈,但往往无功而返。而“官谣”被揭发后,也鲜有政府部门或责任人承认错误,可以说,它的存在是隐秘且暧昧的。批评者大多知晓其中的微妙,这样一种现象并非只是发生在个别政府部门身上,出现负面消息即否认的做法,既是舆情应对的普遍策略,也是桀骜权力之本能反应。有的政府部门之所以通过谎言来掩盖真相,正是基于这种传统的统治思维,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批评“官谣”现象,不能回避这种不对等的官民关系。
同样是谣言,“官谣”和“民谣”都亟须治理。近来有一种“屁股理论”认为,批评抑或介入政治生活的前提是批评者屁股干净,不能落下把柄,尤其不能犯批评对象同样的错误,这是中国式的处世经验,它将传统的厚黑学上演到极致。如果按照这种理论,打击网络谣言行动难免要遭遇诘问,即打击网络谣言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官方不制造谣言。这样的推论在逻辑上可能勉为其难,但从个体的情感角度出发,却又客观影响了民众对此番行动的评价。
“屁股”理论之庸俗与荒谬显而易见,对“官谣”的批评不应基于这种理论。更迫切的在于,无论公民还是政府部门,都有必要认识此现象的极端危害性,无论屁股是否干净,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应该对它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