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南都社论:立法咨询要广开言路 也要开对言路

发布时间:2013-09-03 21:29 作者: 浏览:10次

昨日,南都报道了省人大立法专网近3年30份法规征求意见稿两成多无人提意见的消息,指出目前官方“开门立法”频遭冷遇的现象。据悉,与省人大立法网面临的尴尬类似,省府法制办网站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公开征求意见稿也常常少有人问津。该网统计发现近3年,共有79条法规征求意见稿,其中32项0人参与,0发言达到40%。甚至,即便是负责立法咨询的工作人员“走出去”,实施“上门”请代表发言,都未必能有良好效果。

官方开门向公众征求立法意见,却似乎是在用自己的热脸贴老百姓的冷屁股,着实有些让人费解。一般说来,法律事关公民自己的切实利益,能够介入立法的工作当然是求之不得。不过,这样的想法也许过于简单化了。具体来看,制造“冷遇”现象的缘由,恐怕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在公众固有的印象中,立法都属于“大事件”,一般是由政府、专家合作完成,与老百姓并无大的关联。这种刻板的印象并没有因为诸如广东省人大立法专网已经上线数年,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然,公众的公共意识冷漠更重要的原因还可能是担忧自身发表意见后产生的后果。这里的后果大抵可以引为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建言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建言本身没有满意的回应,费时又费力。综合来看,或许可以援引现代政治理论中的“政治效能感不足”来解释上述现象,即普通民众对于自己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抱有非常低的期望值。

其二,除了官方回应和激励不足的原因之外,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也使得民众更加重视自身的短浅利益,反而忽略了公共的长远利益。对于缺乏公共生活的大多数国人而言,介入政治议题的讨论是危险的,更是陌生的。在昨日的报道中,面对开门立法遭冷遇的情形,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金正佳指出“民主不是别人的恩赐”。不过,介入立法、行使权利同样也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换言之,只有“训练过”才能避免“恩赐论”。所以,如何提升公众的民主参与能力,的确也作为一个大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眼前。

最后,开门立法遭冷遇的原因也许与上述两者无关,既不是官方缺乏回应也不是民众太过冷漠,唯一的原因是该立法项目只涉及某一小群体的利益,所谓向全体公众征求意见也许是“开错了门”。相反,对于此类某一狭小领域的立法项目,更为重要的是要向相关领域的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征集意见。当然了,普通个体在面对枯燥抽象的法律条款时失去建言兴趣都是非常正常的,要避免此类现象,就需要相关利益方有自己的协会组织,有掌握法律语言的利益代言人。只有能够与立法话语实现对接,言路才能通畅。

基于上述分析,要改变目前“开门立法”遇冷的糟糕现象,显然需要官方和民众共同的努力,也需要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同时变革。从官方的角度切入,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激励民众,所谓广开言路,就是要卸去发言者的担忧,让人畅所欲言;而说完之后,更要积极给予对方回应,增强对方的认同感、代入感。作为公众而言,创设一种有价值的公共生活应当作为一个严肃议题被提出来。民主不是恩赐的,权利更是需要争取的,从“闲扯时事”到“参与立法”,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训练,更是走向民主的必要条件。

要而言之,立法咨询必须要广开言路、打开言路,让欲言者畅所欲言;与此同时,具体事项又要有针对性,所以又要做到“开对言路”,要积极引入立法的利益相关方,参照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只有如此,“开门立法”遇冷的困局才能被打破,一种正常的政治互动才有可能出现。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