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郑褚:破除“新双轨制”,落实“新两个凡是”

发布时间:2013-09-22 21:49 作者:郑褚 浏览:30次

日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双轨制”在中国已经到了消除的时候。

林毅夫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双轨制”维持了经济的稳定,但同时也使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满的情绪。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双轨制都消除掉,让企业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尽管林毅夫的“双轨制”所指的是国企相对民营企业,在利率、能源价格以及经营领域上的特权,但民间的理解则更多是顾名思义,将户籍、税收、养老“双轨制”等等作为议题核心。可见“双轨制”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太容易引发联想的词语。

追根溯源,“双轨制”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特殊产物,这一构想产生于1986年的“莫干山会议”,是指官方继续保持价格管制的同时,在国有经济体之外允许市场自行定价。

“价格双轨制理论”2011年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时隔二十多年得奖,并不是这一理论本身如何精妙,而是事后看来,它在计划体制下打开了缺口,为后来的价格“闯关”开辟了道路。正如颁奖词所说:“价格双轨制改革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中创新性制度安排,实现了生产资料价格形成机制从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形成,降低了体制转换的成本。”

然而为什么这样的帕累托改进没有出现在今天人们所诟病的“双轨制”领域?1980年代的价格双轨制改革引发了其后的价格闯关,最终价格的“计划轨”部分退出历史舞台,而今天的双轨制为什么却使得“计划轨”一端越来越强势?

林毅夫指出,我国经济中目前仍然受双轨制影响较深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保护补贴:一是金融领域内,尤其是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票市场上。二是资源价格方面,资源税费基本接近零。三是行业上的垄断,包括信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这些领域正是人们心中典型的“双轨”表现:国有银行大量吸收廉价资金,民间募资却因“非法集资”动辄得咎;国企拿着“四万亿”的廉价资金到处找投资项目,民企却深陷钱荒甚至求助于高利贷;政府办的石油企业可以免费开采国土范围内的油田,而老百姓经营的石油企业想花钱购买油田都没有权利。

显然,1980年代搞双轨制是“局部市场化改革”;而今天的所谓双轨制,是通过在政策、待遇、要素价格上对国企进行保护和补贴,刻意维持“计划轨”。对后一种“双轨制”更简单的描述,就是老百姓办的企业在争取国民待遇,政府办的企业在享受超国民待遇。待遇上的双轨其结果就是收入分配上的“双轨”,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一说到改革双轨制,往往忌惮于触动既得利益群体。

如上所述的所谓“双轨制”,是限制民企和政府的企业竞争,甚至拿老百姓制造的财富去补贴政府的企业,这显然不能叫“双轨制”,不如称为“新双轨制”或“官民二元分配机制”更为恰当。

简而言之,今天的“双轨”并不是在后计划经济时代,计划与市场并存而出现的阶段性“双轨”;否则,按照前述经济学家的研究,它应该迅速并入市场的单轨才对。“官/民二元分配机制”是一种利益输送机制,它不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或曰“必然阶段”,而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何及如何终结这种“新双轨制”?林毅夫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双轨制改革的条件,其理由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100美元,资本已经不是那么短缺;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现在符合比较优势了,即现在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是可以盈利的”。

这个逻辑当然是中国逻辑,和不久前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逻辑是一样的。取消了贷款利率七折下限,至少短时间内对国有银行的盈利是没有影响的,因为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占比仅为10%,下浮幅度一般也在10%以内。

这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好,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只要能行动起来推进改革,总是好事。而这改革的实质,就是“新两个凡是”的落实问题。今天谈是否结束所谓双轨制,真正的问题是政府究竟应该完成职能转变、专心提供公共服务,还是继续钟情于利出一孔。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