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大公报:审判薄熙来捍卫法律尊严 成司法史上里程碑

发布时间:2013-09-23 22:19 作者: 浏览:20次

曾经不可一世、权倾一时的薄熙来,22日被戴上手铐,将在铁窗中度过馀生,为自己的贪婪、腐败、滥权付出代价。他以无期徒刑刷新了30年来政治局委员级腐败官员获罪量刑的新纪录,为那些胆敢以身试法者敲响了警钟。中央对腐败分子零容忍、坚决予以惩处的决心也再次得到了彰扬。

对薄熙来案的审理和宣判,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展示了程序正义和法治精神,展示了中国司法的新形象,树立了一个标杆和典范,成为中国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追求,对法治理念和法制思维的尊重,等同于在全民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普法教育和思想启蒙,必将极大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而对薄案的审判远远超出司法本身。再过几十天,举世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将在京举行,届时将对习李时代的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在当前的中国,权力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是影响改革能否平稳有序进行的潜在隐患。而这些问题之中,权力腐败又是根本与核心。腐败不除,其他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腐败蔓延,改革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更不会真正成功。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上任以来短短几个月内,重拳反腐,绝不手软。薄熙来成为十八大之后被关进笼子的最大老虎,他和刘志军、刘铁男、蒋洁敏、李春城等人的下场,都证明中央动真格整顿吏治。只有真正反对腐败、澄清吏治,才能为改革清除路障,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

尤为可贵的是,对于薄熙来这样曾经肆意践踏法治的腐败分子,对他的审判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充分保证他的权利,维护了审理过程的程序正义,确保了判决结果的实体正义,令社会各界对法律的尊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以法治思维凝聚改革共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首先就必须凝聚改革共识。薄熙来案的审判践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论官职多大、权力多重、职位多高、家庭多显赫,只要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治。这种价值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将营造良好浓厚的法治环境,以法治构建起全社会认可并共同遵行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整合利益诉求,消弭改革分歧,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来打造廉洁政治、来护航经济改革。

改革离不开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李克强总理强调“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都充分说明无论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都必须依法而行。最大、最根本的制度就是法律,唯有法律才能真正驯服和驾驭权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也首先必须构建起法治化的市场秩序。

对薄熙来案的审判,捍卫了法律的神圣尊严,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了公平正义。同时,也在三中全会之前,向海内外释放出了积极的信息。各界从中看到了依法治国的光明前景,看到了中央高层把控复杂问题的胆识魄力和统驭全局的前瞻眼光。从这些意义上说,审薄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槓桿效应,将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