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大公网:沪自贸区将成改革开放新样板

发布时间:2013-09-30 18:52 作者: 浏览:20次
  马浩亮

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上海自贸区正是改革与创新的试验田。未来事关中国发展全局的多项重大改革,都有望首先在上海自贸区进行试点,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探路。

回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歷程,每当中国发展处于摇摆茫然的转捩点之时,总会有一个地区挺身而出勇立歷史潮头。

30年前的深圳,挣脱意识形态的桎梏,为改革开放事业开山破土;20年前的浦东,在邓小平南巡平息姓资姓社争拗之后,引领中国开放拨云见日。

如今,中国经济无论规模还是国际影响都已今非昔比,然而经济的发展却也遭遇瓶颈,来到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环境污染和能耗加剧的负面效应,人力成本的抬升和劳动力优势的逐步丧失,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对经济活力的束缚,政府主导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的副作用,都倒逼中国尽快找出发展新路径。

习李新团队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上海自贸区的决策,令这里成为了新一轮改革的起步地和试验田。中国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关键就在于新一轮改革的成败。新改革的成败,又与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息息相关。就这一点而言,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深圳和浦东。

从新一届国务院履职以来,一系列相关改革和政策密集出台。放开贷款利率限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多次强调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国有、民营、外资在一个平台上公平的竞争……这些进展,为上海自贸区的挂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上海自贸区又将带动这些改革向纵深突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等等,都将在自贸区铺开。

实际上,李克强将自贸区选址上海,也显示出了独到的战略眼光。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上海金融发达,开放度高,最具有改革开放潜质和前景。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将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高擎市场化大旗,这就要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自我削权,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涉,为全国范围内的行政体制改革探寻模板。

同时,自贸区的建设也将提升上海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并且依靠金融及港口货运物流的纽带作用,将令上海成为国际性的经济枢纽和开放桥头堡,令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之一新,中国将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参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

大公网9月29日讯(记者尉迟昀)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上海自由贸易区于29日正式挂牌运行,启动中国经济新一轮改革浪潮。有分析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成为体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治国新思维的“试验田”,为加速扩大改革开放提供一手经验。上海权威智囊亦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上海自贸区新政要点都将在三中全会的公告中理论化。”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卡智库(FORECAST)首席研究员、上海自贸区核心咨询专家王德培向大公报表示,中央已将上海自贸区定调为“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是主基调,自贸区集深层次改革突破于一身,势必成为主基调的主基调,但鉴于通盘考虑的需要,会被高度抽象化。

王德培说,推进上海自贸区背后既有现实紧迫的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改革上的深刻谋划,还有时代背景切换的客观反映,更包含对未来国际大格局的应对与战略预埋。

此间舆论普遍认为,上海自贸区三大核心要点之一即是以备案制替代审批与核准(另两项是负面清单、国民待遇),这是对部门过度行政权力的抽离,本质上就是一次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实现“权力要服务、监管担责任”。

方案易名凸显立意深远

大公报了解到,5月份上海向国务院递交的方案名为《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总体方案》,但国务院9月27日批准通过的方案名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上海”到“中国”的转变,凸显高层对自贸区的立意深远,而“试验”则又强化了自贸区的改革色彩。

王德培就此指出,自贸区政策出炉过程中的各种坎坷、调整,也让其未来的动向充满神秘感和弹性空间。这一变革牵涉方方面面,只能在不断尝试、反覆博弈、逐步磨合中收敛各方,只能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维。

他强调,仅3个多月时间就能拿出具体方案、行政提案、立法程序跟进,其迅速恰恰显示了高层对自贸区的一致性认同。但另一方面,各方的争议、博弈、诉求、平衡在所难免,甚至有港媒报道称自贸区曾遭金融监管部门反对,但最终因高层力挺而获得通过。

毕竟,自贸区试验在离散度大的中国并无先例,事关新一轮改革与开放的成败得失,整个过程也只能是反覆琢磨、不断权衡、逐步调整,因为政策的最终落实是一个不断试探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者也无法一步到位地给出具体细则,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

催生市场化改革升级版

上海自贸区以金融改革为核心,看似难以猜透,其实背后被赋予从政治到经济、从改革到开放、从金融到服务的多重期望。

王德培就此分析料高层主要有三点考量。

首先,催生市场化改革升级版。国内市场化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去产能行动滞缓、结构调整无力、向服务转型仍停留于口号。与此同时,上一轮OEM模式已难以为继,靠两头在外、以资源换市场、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空间基本消失殆尽,亟待全面释放市场经济要素配置能力引爆下一波行情。以自贸区的局部突破来以点带面,不失为上算之选。

其次,以开放倒逼改革。当年是以改革促开放,如今改革动力不断衰竭,再次面临艰难的十字路口,复杂利益格局难以打破。利用自贸区,可引入外部新鲜活力,扰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增量挤压存量,并以其示范效应,为推进改革造势铺路。可见,“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排头兵”也不是白说的。

其三,促进政府转型实质化──这甚至是高层力推自贸区的首要考量。本届政府下放审批权动作不断,地方实际操作中却捨不得手中权力,审批制弊端沉疴已久,屡遭诟病,但始终难以撼动,自贸区正是对政府职能“釜底抽薪”一步到位。

沪可扮演中国对接TPP窗口

大公网9月29日讯(记者尉迟昀)上海自贸区紧锣密鼓推进的背后,中国很可能谋划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商务部9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中国对TPP开放态度不变,发言人沈丹阳说:“我们对中国是否加入TPP,现在没有新的提法或没有新的态度上的改变。对于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贸合作,我们总体上是持开放态度。”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透过设在上海的“识局智库”指出,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多边服务业协议(O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来取代世界贸易组织,围猎中国製造和“金砖五国”,逼迫他们二次入世。

越早参与 越早受益

升级确实势在必行。邵宇指出,目前参与TPP谈判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2个,覆盖全球GDP的50%;同时21个世贸组织成员启动了PSA谈判,内容覆盖几乎全部服务业领域。上述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可能成为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新的世界经济规则。

邵宇分析说,中国对于包括TPP在内的,有利于促进亚洲地区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倡议均应该持开放心态,早参与早受益,才有可能在谈判中掌握一定主动权,不被边缘化。但如果整个国家要进去可能有困难,可能要跨越数十年,这对于地区间生产力差距巨大的中国经济来说,有其现实难度。

据此,可以先让局部的自贸区主动“门户洞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自由投资和贸易,做一个对接的“小窗口”,并可适当将其中的某些高商业标准映射到整个中国製造和服务业。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大公网9月29日讯 有“兰桂坊之父”之称的盛智文在香港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探索如何开放、如何发展的巨大进步,其意义类似于当年浦东开发对上海的贡献。它的发展非常特殊,可以开放众多内地尚在限制中的行业和领域,未来有望成为“迷你香港”。他还透露,兰桂坊将在几月内进军上海。

盛智文希望沪自贸区将如香港在酒店、服务贸易、银行业等领域不再受到严格规管,从而使人民币和商业实现自由的流通和流动。

他认为,以上海为依託建立自贸区是中国谋求扩大开放的明智之举,体现了中央政府开拓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在不大的区域内做试验,可操作性强,如果发展得顺利,便可以拓展到其他更广阔的区域。

对于在内地竞争会否过于激烈的疑问,盛智文表现出自信。他表示,中国有很多待开发的区域,以现在的发展速度,今天的二线城市就是明天的一线城市。在他看来,内地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因此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消费的发展战略正当其时。

专家之见:改革开放“第四波浪潮”

大公网9月29日讯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28日在上海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掀起的“第四波浪潮”。

据中新社报道,周汉民说,中国改革开放掀起的第一波潮始于1978年,即五大经济特区的成立和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第二波浪潮;第三波浪潮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则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第四波浪潮。

周汉民说,全球有1200个自由贸易区,其中有4个做得很成功,包括纽约第49号自贸区、德国汉堡港自贸区、阿联酋迪拜自贸区、荷兰鹿特丹自贸区,而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这4家十分相似。

他表示,上海自贸区建设在前行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但中国已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经济改革的浪潮,如今将此第四波浪潮向前推进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

五鲜明特点 核心是制度创新

大公网9月29日讯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简大年说,自贸试验区借鉴了国际自由贸易园区的先进经验,并以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和金融制度改革为核心任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特殊经济区域范畴,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

通过系列变革创竞争优势

特点一,自贸试验区不限于保税区的一般做法。自贸试验区不限于保税区的一般做法。1990年以来,中国的保税区主要以特殊政策为特点,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减免以及外汇、监管、投资政策的便利等;2009年以来,上海综合保税区以功能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功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满足跨国公司国际化运作需求,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环境。而此次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通过带动投资、金融、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变革,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这早已超越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定位。

特点二,自贸试验区不囿于传统的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积极借鉴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的经验和做法,在提升对外贸易、航运服务、便利化环境等传统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服务贸易、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为自由贸易园区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发展空间。

特点三,自贸试验区不同于新加坡等自由港模式。自贸试验区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但主要目的还是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特点四,自贸试验区不拘于一般开发区的内容框架。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不着重一般的产业培育、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而强调在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金融、航运、贸易等多个层面的先行先试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建设目标寻求在全国可复製

特点五,自贸试验区不止于自身的建设发展。简大年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名称就表明这是一个国家试验区,建设目标是成为中国推动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准的试验田,寻求能够在全国可复製、可推广的制度性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简大年介绍说,在自贸试验区实现有效监管确实是个重要课题。过去保税区的监管重点是有形的货物,今后如何对无形的服务业、金融业进行监管,主要思路还是要强化监管协作,探索综合监管模式。例如建立打通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诚信管理体系,引进社会第三方组织协管,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反垄断、安全审查等机制,推进组建统一高效的口岸监管机构。

新思路值得横琴借鉴

大公网9月29日讯 广东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牛敬28日在北京表示,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出台,对横琴新区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据中新社报道,牛敬说,横琴新区的发展规划和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有七八成内容是相似的。例如,横琴率先实施“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分线管理模式,这与上海自贸区即将实施的“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模式大体相同,是一项“准自贸区”的政策方向设计。

他同时指出,上海自贸区的步子迈得更大,其中部分新思路新做法值得横琴充分借鉴,这对于横琴来说是一项重大利好。

“横琴和上海都将成为国内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地标。”牛敬说。

对二者的不同之处,牛敬指出,横琴新区的任务在于服务港澳、提升港澳,对区域性的重视更强,“要寻找粤港澳三方在项目合作、基础设施等方面全方位合作的最大交汇点。”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