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政企不分带来巨大行政垄断利益
政策鼓励央企、国企高管与行业部门官员转换身份,尤其是省部级的互换至今已成组织惯例,成为行政性垄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得提供优惠政策和垄断权的人利益相关。
张曙光以铁道部为例,谈到长期政企不分曾带来巨大行政垄断利益,而打破这一垄断的过程却不乏艰巨。他说,今年两会期间,迟滞10年之久的铁路改革终于迈出关键一步,铁道部正式撤销,依据大部制改革方案成立铁路总公司,铁道部变为铁路总局成为交通部下属局。而2005 年和2010 年的新旧两个非公36条,也都提出鼓励民资进入铁路行业。
不过张曙光指出,两个“36条”一方面吸引民资进入铁路,但另一方面铁路的垄断却在加强。他当场举例说,“广西某地方政府搞了一个沿海铁路公司,在青州港修铁路,运量大增还满足不了西南出海需要,就进行改扩建,铁道部同意了。但是改扩建成功后,铁道部南宁铁路局一纸公文下去,要求这四条铁路的经营权必须委托给南宁铁路公司经营;另一个例子,陕西修了一条西延铁路,成立西延铁路公司。公司成立后一年盈利5个亿,结果西安铁路局同样一纸公文要求委托经营,把经营权收回,结果收回以后,变成一年亏损3个亿。”
上述案例在证明垄断没有效率的同时,也印证了张曙光的判断,“现在不要说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部门,就是一些地方资本进入都不可能”。
铁道部的最新改革,在他看来留下的遗留问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铁路改革走出了政企分开第一步,但在行政、组织上分开了,经济上还远未能分开。
同时, 据铁路总公司( 下称“ 铁总”)2013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底总负债已高达2918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2.58%,债务和负债率在逐渐攀升,短期内看不出有回降的趋势。
张曙光建议,可通过还债明晰产权,将铁路总公司变为国家干线铁路公司,将干线铁路的资产按其质量和数量来承接相应债务,把支线铁路公司全部卖给地方、民企以偿债。对于铁道部的债务,当时的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曾明确表示“负债该谁还就谁还”。公众多担心国家偿债最后变相为纳税人买单。“如果把支线铁路民营化或者变为地方铁路,那么国家偿债是可以的,而且铁路的产权和经营责任也明晰了。若能够通过民企产权,民企经营责任来把铁路国有变成多家铁路公司的竞争,民营企业真正进入铁路这问题就解决了。”张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