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处着力,形成合力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坚定选择。
与30多年前相比,当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伴随着对更好发展前景的期待,人们对改革的期望也比以往更高。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会给下一步改革增加难度。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考验着我们。
推改革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坦率地讲,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基本态势是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总体偏低。而对后者加大改革力度,可以让灵活的价格机制反映供求关系,帮助企业调整优化投资和经营方向。
这其中,电力、天然气、石油等资源性产品是重中之重。一些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此前一个时期,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市场信号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亟待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习惯于用“有形的手”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管了一些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
价格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使价格形成机制能真实、完全地反映资源价值,正常、灵敏地传递经济信号,充分发挥价格对引导经济行为、调节利益关系、激发经济活力、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促改革正在发力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决策层已经拿出很多实质性改革举措。今年以来,一系列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其中相当多的是放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管控”,让政府从市场可以独立完成的领域抽身。
比如,新一轮机构改革优化了政府职能。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铁道部一分为二,管理职能归入交通运输部,经营部分撤出,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以更加纯粹的市场主体形式接受交通运输市场的考验。
又如,今年已有近300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其中包括取消能源企业发展建设规划审批、铁路客货直通运输审批,下放电力业务许可、港澳台在内地(大陆)设立独资医院审批等。
再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厘清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身份,既为企业争取了市场,又为提供公共产品拓展了渠道。
此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也都切实提高了企业家的信心。
6月19日,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扩大至全国,积极推动并加快实施竞争性传统做市商制度,这有助于中小企业实施并购重组,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价值发现作用。
从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迈开利率市场化第一步。这将有利于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和最有效的地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将因此获得更多支持。
8月30日,酝酿已久的国有林场改革传来新声——不再简单地走企业重新事业化的路子,而是要在保护生态林的前提下,增加机制活力,减少事业编制,由政府购买护林服务。
而与资源性产品价格相关的一系列改革,如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天然气价格调整、煤炭资源税费推进、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以及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则着眼于从根本上理顺价格机制,这必将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
向改革要更多红利
美国经济学家阿斯莫格与罗宾森在《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中指出,成功繁荣的国家奥秘在于“包容性体制”,即允许和鼓励大众参与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天分和技巧、使个人能够做出自己选择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保障私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投资和科技创新。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只有削减政府的权力,还权于市场,构建对公权力制约的“制度笼子”,才能真正激活市场。
知名学者秋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继续完成中国市场经济优良秩序的建设,物质力量和制度都已具备,还需要综合性力量以及对自身文明的自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如何坚持市场化取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加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制约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如何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公平正义?如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价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重点领域和环节,又会出现怎样的“精彩第二季”……国人期待更多答案,世界也期待中国拿出漂亮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