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反贪腐更应寄希望于“制度的胜利”
昨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因距离上一次最高检作反贪报告达24年之久,舆论对此次报告反响强烈。
一种自然而然的解读是,报告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将作为高层重视反腐的一种姿态展示。考虑到今年“两会”以来各地刮起反腐风暴,不乏高级别的腐败官员纷纷落马,反腐取得不凡的成绩,一系列反腐动作已给外界留下“声势浩大”的模糊印象,最高检在此节点向人大作反贪专题报告,似有意强化反腐决心。
报告提及,今年1月至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大案18283件,占立案总数的80.8%,同比上升5.7%。立案侦查贪污贿赂要案1761人(含厅级以上129人)占立案总数的5.7%。过去民间对反腐风暴的感受主要源自某位高级别官员的下马,是对政治气候抽象的理解,最高检报告中提及的这些数据则直观地显示,当前的反腐无论从广度还是力度上,较之以往都有所提升。
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最高检每年例行的工作汇报中,反腐工作方面的内容其实就备受关注。此次反贪报告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当前的反腐态势,进一步强化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的例行报告不同,该报告更富有针对性,其中就包括强调查办大案要案。梳理近来的一些反腐案例,譬如李春城、衣俊卿、刘铁男、蒋洁敏、季建业等高官相继落马,不难发现,查办大案要案的确已成当前反腐重头戏。十八大报告反腐工作内容中,提到“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此后国家领导人对反腐工作提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要求。此次报告可谓延续了上述反腐精神,明文确立新一轮反腐将走出“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窠臼。
另外,报告还强调查办发生在民众身边、损害民众利益的贪污贿赂案件。当前反腐工作之所以极为迫切,从宏观角度看,治理腐败关切到政权合法性,“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从微观角度看,民怨多由腐败现象引发,社会矛盾甚至极端事件中,经常能看到腐败的影子。加强查办损害民众利益的贪腐案件,显然亦是有的放矢之举。
报告提及的上述反腐态势,都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当前反腐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反腐成绩在短时间内得以提升具有特殊背景,未必就意味着今后可以保证同样的力度与效率。正是因为如此,关心中国社会治理走势的人们,不愿过于迷恋数据,而倾向于从相关部门的工作细节中去了解反腐态势,比如,除了检察院、纪委等部门,其他部门在反腐行动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时隔24年再次向人大作反贪专题报告,值得关注的不只是司法部门,作为最重要的监督力量,人大在反腐行动中的角色不容忽视。持续反腐不能只寄希望于局部行动,事实证明,只有建立常规的监督体系,加强立法,把权力关进笼子,反腐才能够持续深入。当前的一个共识是,应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十八大后不久,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批评政府工作中的“人治”思维,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并寄望于通过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来开展反腐,似乎已暗示今后的反腐气象。
之所以期待采取不同以往的反腐手段,主要基于当前特殊的反腐形势。和24年前相比,今天中国社会的腐败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制度化特征,即便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反腐,舆论监督深入各个权力角落,网络反腐捷报频传,仍然无法掩饰当前反腐的无力与疲软。“唯制度论”当然不可取,但在“庶民的胜利”与“制度的胜利”之间,显然更应该相信“制度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