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南都社论:告别增长竞赛时代 以制度红利换未来

发布时间:2013-11-01 21:12 作者: 浏览:13次

近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针对“上海增长下滑”的说法,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回应指“上海的经济增长已经很好了,不能再高了”,并表示要把精力放在创新和转型上,“适当增长缓一点”。

以多年来的经济增长竞赛思维来看韩正这一番话,也许会被当成是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开脱。但其实上海前三季度增长为7.7%,并不是一个难看到要找借口开脱的数字;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亦无需纠结于一时的增长数据。足够的经济基础既让上海有了追求经济质量的需要,也有了“以结构化保证质量与效益”的资本。这样的态度上海并非第一次表达,据悉,在上海自贸区筹备阶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调研时,曾反复问要政策还是要改革,上海市长杨雄的答案是要改革;而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市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则表示,上海不讨区内15%的优惠税率,而是想通过“创造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刚刚弥月的自贸区,以正在发生或承诺将实施的体制改革,为上海摒弃“特区=优惠政策”的兴奋剂模式及脱离增长竞赛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实质的佐证。已经实施的外商“负面清单”,以法无禁止即合法取代了只能做规定动作的“正面清单”,虽然第一版的“负面清单”被指过分保守,但这仍然是从前置审批向申报与后置监督转变的标志,且国务院于前日的吹风会上表示,负面清单将逐步缩短,意味着开放程度将逐渐加大。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所在,目前央行正形成相关金融政策细则,若此前承诺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及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贸管理体制可一一兑现,金融改革开放将打开一道新的大门。

上海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无论是“负面清单”还是金融创新,都属于“创造制度红利”,是试图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模式来释放市场的能量。但其实这种以制度红利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是整个中国失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答案,这也正是中央反复强调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副产品,就是形成了在高增长中找安全感的习惯,更逐渐将高增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甚至主要追求。1996年,世界银行曾在报告中归纳经济上过分追求数量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特点,即无未来的增长(环境基础被破坏)、无根的增长(文化多样性消失)与无情的增长(发展导致人们感情冷漠),目前的中国正身陷其中。

经济的急速发展,可以说是搭上了发展不平衡的火箭———过分依赖出口,造成外部失衡;以行政垄断与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导致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内部失衡严重。失衡却高速发展的经济,就像一列失速的列车,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外围经济低落导致出口大幅回落,投资过剩造成产能过剩之余,还导致了资源过度消耗与信贷紧张,而发展过快的虚拟经济缺乏约束,企业脱实务虚,加剧了经济泡沫,地方债危机、房地产泡沫、老板跑路潮、“钱荒”接踵而至。另外,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资本回报率与生产回报率的长期失衡,以及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比重过低,形成了一个大而不稳的社会。

今年以来,减少审批项目、强调“激活存量”、放开贷款利率、取消企业注册资本门槛以及酝酿中的银行有限牌照,都是体制改革方面的努力;上海自贸区,更是小范围的全方位改革试验。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除进行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外别无他途,期待在财税改革及行政垄断领域有更大作为,以慢一点的经济增长换一个更好的未来。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