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邓聿文:财税改革是改革重中之重

发布时间:2013-11-11 21:16 作者:邓聿文 浏览:23次

在中国新一轮改革中,财税改革无疑是一个重点。甚至在很多专家看来,这还是打破诸多影响中国发展和稳定的痼疾的很好突破口。

道理很简单,政府要干事,就必须以钱为后盾。古典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曾说过,政府所有的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一

个越是雄心勃勃的政府,越要依赖于钱。所谓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可支配的收入,现代政府就像美国前阶段演绎的那样,关门了事,所以,如果能够把政府取钱和用钱的事情做好,的确很多因此而引起的社会矛盾会消弭。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政府处于强势,对钱的支配权更大,财税体制改革不但涉及政府和企业以及民众的分配关系,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配置,还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透明政府关系密切。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改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改革财税体制?这就需要看我们目前的财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当前财税分配模式造成财政用于民生与公共服务部分欠少,用于投资较多。这种支出结构的危害是,过多地用于建设和投资领域,既干扰了市场价格信号,也使得民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很多民生矛盾都是由此引起的。

其次,税收结构不合理。税收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间接税所占比重高,而以消费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直接税所占比重少,它的后果就是,既加重了企业负担,抑制了企业活力,也使得税收手段对于经济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限。二是宏观税负较重,非税收入较多,这也显然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三是在所得税中,工薪阶层的个税税负较高,同时征管完善,而财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缺失,恶化了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财政体制特别是预算不透明。预算不透明的一个表现是各种非税收入很多,没有纳入统一的预算体制,缺乏监管。另一个表现是政府财政资金使用不规范,这特别体现在中央的转移支付方面,屡禁不绝的“跑部钱进”现象与此有非常大的关系。另外,预算的法律约束不强,很大程度上,领导对财政资金有相当大的支配权。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不但会产生腐败,而且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第四,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严重失衡。一般来说,中央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比大概50%多一点,支出却只有30%左右。这种情况自分税制改革后就开始出现,它导致的一个恶果就是土地财政泛滥,地方尤其是地市以下的基层政府,没有钱来支撑经济建设和民生支出,只能打土地主意,但这样一来,又推高了房价。

大体来说,我们的财税体制存在这四个方面的大问题。因此,改革也重点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将处于一个较长阶段,同时,公民的社会福利又必须加强,而税收收入增速却呈下降态势的现实,在改革的制度设计上,应以稳定现有的财力规模为基本出发点,调整和完善税制结构,推进结构性减税,以降低企业和个人负担;实行全口径预算,强化人大对预算的监管,提高预算透明度;以事权合理划分重新确定中央和地方的财力配置,进一步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以民生投入为重点,建立一套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体系,让广大低收入阶层首先受益。

可以说,财税体制改得好,对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权保障,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