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情报告》:全面理解中国改革9大核心命题
【内容介绍】
中国为什么要全面改革?改革如何啃“硬骨头”?
怎样理解改革背景下的宏观调控?中国房产会不会崩盘?
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难题? 怎样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新趋势?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有哪些……
在北大朗润园,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错综复杂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我们未来壮大的障碍和优势在哪里?到底能否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并成为富有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如何实现“从0到1”的创新蜕变?……
“十三五”规划核心智囊林毅夫教授领衔,国内最有价值智库之一倾力打造,站在时代前沿,解读中国改革、会诊中国经济、助力中国崛起。
【作者简介】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康奈尔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花旗集团大中华区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精彩书摘】
未来十年改革应有新思路
首先,改革的重头戏应该从根本上剥离政府的经济职能。目前一种建议是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对此,我一方面肯定其积极意义,但也要指出,在不改变现行国企高管任命制度的前提下,仅仅靠向混合所有制转变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
我的建议仍是要从根本上剥离政府的经济职能,即政府、企业各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个口号喊了很久,但就是难以触碰到实质。过去30年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就是让地方政府充分竞争,主动参与经济运行。这条路子在今天已经走不通了,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给裁判员更多入场踢球的机会。
下一步如果要真正将划清政府职能落到实处,必须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例如明令限制地方政府到市场上融资。地方政府发债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要由中央以税收作为担保,而不是任由地方政府到市场上直接发债。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参股新建企业,即使是所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应严格监管,这包括我们讨论最多的融资平台。
其次,加强地方人大的监督职能,强化各种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当前地方人大代表更多的是业余性质,只在开会那一两周行使职责,在其余时间并没有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一种可能的方案是将人大代表这一工作转为兼职化,每个月强制几天要求他们必须履职。这样会使得他们更关注一些民生方面的事情。此外,许多技术性的问题应该更多听取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最后,要在最高层次上引入竞争机制。当前,我们解决党内竞争的方式要么是残酷的斗争,要么就是大家妥协。妥协的结果就是使得政府班子里思想不统一,甚至出现不守政治规矩的人,这种情况下高层意图的贯彻落实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未来有没有可能实行内阁制,使得政府不至于被官僚体系蚕食?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非常宏大,令人振奋,但必须认识到真正推行下去将面临非常大的阻力。我个人认为如果政府自身不改革,要实现报告中提到的改革目标是有相当难度的。
为什么说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期望都很高。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很多方面是预料之中的,比如二胎政策、户口制度改革。这些政策都会影响千千万万的家庭,改变未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格局。
不过,也有不少三中全会的决定是超预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党内设置改革领导小组。以前改革是国务院的任务,现在成为党的任务。这一改变极其重要,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于改革的重视。第二,设立了改革时间表,明确规定2020年完成所有改革。过去通常不设置时间表,因为设置时间表就相当于自缚手脚。如果到时改革没有完成,就可以进行问责。第三,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如果公报里的改革都能实施好,到2020年经济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制造业在就业和GDP中的比重都会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会更多依赖国内消费,中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尽管政府的作用还会非常大。
在政府职能方面,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审批过度。以老太太卖鸡蛋为例,100个鸡蛋里可能有一个坏鸡蛋,为了挑出这一个坏鸡蛋,就要把100个鸡蛋都拿出来检查一遍,费时费工。所以,过度审批对经济的伤害非常大。第二,政府特别爱挑选胜者。比如企业可以申请科技部的资金,政府决定把资金给谁。以前只有国有企业可以申请,如今私人企业、外资企业都可以申请,这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却没有人追究。在美国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能让我们记住的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他们创业初期,有众多创业者和他们处于类似的处境,但99%的人都失败了。市场淘汰机制通过如此高的失败率创造了一个比尔·盖茨、一个乔布斯。政府再厉害也很难挑出最终会成功的1%,所以挑选胜者的做法注定会失败。第三,地方政府的作用非常大,造成了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环境污染等很多严重问题,成为整个经济的“肠梗阻”。
归根结底,政府主导经济的最大问题是信息问题。我们相信绝大部分政府官员都是为民做主的好人,但是再好再聪明的人也无法知道13.4亿人想干什么、近千万个企业想干什么。哈耶克留下了一本影响深远的书——《通往奴役之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点就是,政府永远无法解决信息问题,计划者不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企业该生产什么。这么说有些绝对,实际上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分阶段的。在古代社会,劳动分工很简单,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政府只需要提供军事、水利、救灾三项服务就可以了。但现代社会不一样,我们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要建立创新式国家,需要一个开放的体制。
本次会议在经济改革方面做足了功夫。以减少审批为例,以前,3 000万元以上的投资要先到发改委审批,现在只要企业的投资不涉及国家经济命脉一律可以自己去做,除了负面清单上列的行业其他都可以做。金融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体系,开设中小银行。这是巨大的进步。
对于一些改革领域,本次会议没有详细的涉及。这些领域包括哪些?这也很值得分析。其中一个领域就是如何约束政府。尽管提到了不少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措施,但还可以更加系统深入。创新型社会、完备的市场经济,需要一定的政治机制和经济民主来配合。经济民主不是指所有老百姓都参加经济管理,而是要把资源放在社会里,由社会而不是政府来配置资源。
新加坡模式很好,政府高效廉洁,经济发达。但是中国不可能复制这种体制,因为新加坡的人口与面积还不如一个海淀区。如果采取他们的模式,就会造成政府责任无限大,无处不在地管理一切事情,不能容忍任何小的冲突或社会不稳定,社会活力就要下降。
本次会议是个划时代的事件,注定要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就像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一样,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留待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