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内外逻辑
国企怎么改,怎么管?伴随22个地方省市国企改革的逐渐展开,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强国资监管是外在因素,但改革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人的因素。只有内外因共同发力,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才能最终得以消弭。
上周的消息面令国有企业身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国企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另一方面是国企负责人因腐败被调查。国企怎么改,怎么管?伴随22个地方省市国企改革的逐渐展开,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强国资监管是外在因素,但改革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人的因素。只有内外因共同发力,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才能最终得以消弭。
据财政部官方数据,2015年1-7月,全国国有企业利润降幅扩大 (-2.3%),国企营业总收入253659.4亿元,同比下降6.1%。地方国有企业利润增速放缓(3.6%)。交通、电子、化工和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石油、建材和石化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有色、钢铁和煤炭行业亏损。
而武钢董事长被查一事,加上之前被调查的华润集团董事长、一汽集团董事长等,再度令国企掌门人长期一言堂、大权在握、不受制约的讨论发酵。一直以来,受制度禁锢,国企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国企垄断、独大的局面备受争议。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说过,“有国企就不可能公平竞争”。而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将于近期推出,这是关乎改革进入深水区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一役。
从各地公布的国企改革方案上,大多都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引进社会资本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如广东、山东、天津、重庆等省市。广东提出,“国有股权出让不设下限”。
在笔者看来,国企要发展混合所有制,首先要在思想上甩开包袱。只要是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能打造跨国集团的,就放手去做,而不是一味谋求控股权。但这句话说易行难,尤其是在思想相对保守的内陆地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称,“中国需要制定一个内陆腾飞计划,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这样即使沿海省份增速下降到5%至6%之间,全国的增速也能保持在7%左右。”提法虽好,但实施的困难往往在于思想层面。
中部某省的一位政府官员曾告诉笔者一个案例,“有实力强的企业想并购该省的一家国有企业,但这家国企一定要拿控股权,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湖北省国资改革就提出,“按照国企自身的需求发展,在新一轮混改试点中,不再一味谋求控股权。”然而出让控股权,动辄会牵扯到企业管理和国资流失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并购过程的信息公开透明,还有法制的护航。
近两年,希望国资出让控股权的呼声很强烈,有些PE甚至称“我们也想拥有否决权”。经济学家刘胜军在微博上就写道:“假如能把出售国企的收入来填补养老金缺口,财政何愁没有钱?如果破除垄断,公平竞争,经济何愁不好?企业何愁不创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的在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有利于优化调整国有经济的资本结构。以电力企业为例,95%的发电企业和接近100%的电网企业都是国有资产控股,在改革大方向下,可能一些国有电力企业将向民营企业转让股权,甚至转让控股权都有可能。那么企业就会考虑节约成本以提高效益,比如使用特高压技术、发展清洁能源等。
截至8月27日,A股35家电力上市公司已有24家披露中报业绩,因煤价受到抑制,24家电企上半年利润增速平均达30%,超出市场预期。而国企改革和新电改对行业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发电企业,除了售电侧放开会为行业带来新机会,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是电力行业国企改革的主线。
除此之外,国企改革的内因还在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近一些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陆续传出员工离职的消息,有些国企开始限薪。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改革应该顺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如果在一线干活的员工没有积极性,那么再谈企业创新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员工持股计划(ESOP)由美国律师和银行家路易斯·凯尔索1956年提出,员工持股不是人人持股,平均持股,而是以经营者、科技骨干、业务骨干为主的员工持股。从实践来看,推出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上市公司都取得还算不错的业绩。阿里巴巴的模式不可复制,却映射出股权激励的吸引力。
国企改革的呼唤已经太久了,越难啃的骨头才越需要信心和决心。无论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只有改变思想,只有把企业的命运与员工相连,才能孕育出伟大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