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国资改革:有所为,有所不为
混合所有制的前提就是国企改革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缺少共识,有很大争议。那么,争议的背后,首先需要正本清源。什么叫做正本清源?就是把事情从根本上或者是前提上能讲得比较清楚。那么这个正本清源的“本”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通过的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些基本的判断,一些目标和一些措施。这个文件中有一条就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很重要的,讲到国企改革的时候,就是要由过去管企业、管资产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那这部分国有资本到底干什么?服从于国家的战略目标,重点就是提供公共产品,支持一些战略性、前瞻性的产业,推动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国家安全。这些领域是国有资本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有些领域不需要就不用搞。国有资本当有所有,有所不为。
在这个基础上,文件中提到的“管资本为主”其实就是需要推动资本化,国有资产尽可能变成一种资本的形态、证券的形态,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两类公司。比如在某些领域中需要国有资本进入,你可以组建一些企业,但是这个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形成它自己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国资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我们现在国企改革或者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基本的方针。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
做大国有资本并不等于做大国有企业,两者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作为国有资本中的一部分进行运作。在保障一定安全性的基础之上,这个基金的总量越大越好,并且可以投资其他领域。金融性领域可不可以投?其他领域可不可以投?也可以投。这个投资的目标是把社保基金做大,在稳健的基础上做的越大越好。国有资本要服从国家的战略目标,而国有资本的壮大有益于国家的发展。即使我们把它做的很大,毕竟还是有限的资源。所以这部分资源就应该用到到几个服从于国家战略目标的重点领域,这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节约国有资本,发展混合优势
混合制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让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互相补充。国有资本如果想要投资一个领域,首先要问的就是到底需不需要进入。比如说铁路,包括高铁,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现在缺少资金,能不能让外部的投资者进入?外部的投资者既包括社会个人投资者,民营资本,也包括原来体制外或者行业外的资金。再比如说地方政府的资金,过去这块是很难进来的(编者注:外部投资者很难进入)。如果这些领域中有好的或盈利性确定的项目,在一个比较规范的治理结构下,吸引外部资金进行投资。这样就可以把国有资本腾出来,投资一些公益性的事业。比如说青藏铁路,它的盈利性可能不太强,但是公益性是非常强的。国有资本还可以投资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领域。这一块的话如果国家不投资,一般的资本不会进入。问题的关键就是国有资本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把它做大,并且确定它的投资方向,就需要引入混合所有制机制。
但是,在每个领域的具体操作中,不需要为了混而混。国有资本为什么进来,它一定有它的想法;国有资本为什么让外部资本进来,它有它的想法。最近的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一些领域开放外部资本的投资,可是民营资本却兴趣不大。兴趣不大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就是治理结构没有什么改变。你缺钱让我给你拿点钱,你的资金怎么用,我也搞不清楚,你开会也不让我去。因此一些民营企业家就选择不进去。这里有个例子,有个民营企业的发展缺乏资金,当地政府的国有资本就进入企业,并且占了大股,但是日常的经营特别是研发那块还是民营企业在进行管理,这样的合作就是双赢。不要为混而混,你有你特定的目的,双方都愿意,这才是混合所有制的正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