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观念创新
发布时间:2015-10-21 20:34 作者: 浏览:86次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访美讲话中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我们将着力实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提法体现了中央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要落实中央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在观念上创新,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

1,对外投资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中央在提出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之时,正是我国即将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向投资净输出国之际。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正如商务部领导所说“中国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已经进入了投资输出超过投资输入的“新常态”,而这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企业从被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各个产业将从过去被动参与全球产业整合转变为主动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从而在做大产业的基础上做强产业。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将出现重大的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全球,有利于多的中国产业融入全球产业和主动整合全球资源,中国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将逐步大于GDP(国内市场总值)。这一趋势将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投资净输入国转变为投资净输出国,中国企业通过自己在海外的投资经营活动与相关国家建立了比过去更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企业间的合作有助于中国与投资所在国增加利益交汇点,从而有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有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

2,转变观念适应对外投资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对外投资发展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我们不少人的观念还处在投资净输入国思维阶段,还不具有投资净输出国的新思维。

投资净输入国关注如何保护本国产业以及通过引进外资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因此往往对外资准入、股权比例、投资期限、利润转移等问题加以管制或限制。

投资净输出国则关注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安全与收益,要求投资输入国开放市场、给本国企业投资以国民待遇,加强对本国投资者的保护。因此在双边或多边投资协议谈判时,投资输出国往往要求对方尽可能开放市场准入,强化投资保护。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一个投资净输入国。在过去30多年引进外资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民众和一些政府官员形成的基本上是投资输入国思维。投资输入国思维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体系显然难以适应我国对外投资发展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变,也难以适应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理论、观念、政策体系和企业行为如何适应这一历史转变。为此,需要转变观念,从投资净输入国思维转变到投资净输出国思维。

3,形成投资净输出国新思维

新思维和新观念来源于新理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按照这样的传统理论我们不能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引进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更不能说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为什么也要像跨国公司那样“走出去”到海外投资。

我们的研究发现,1992年全球市场出现以来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他们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经营,从中心辐射式走向全球网络式的管治结构,从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走向承担越来越大的全球责任。具有全球战略、全球管治和全球责任,并且海外业务超过本土业务的企业事实上是新型的全球公司。随着全球公司发展,过去的企业价值链延伸到全球,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以及全球产业链。通过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全球公司与投资所在国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益交汇进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全球公司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也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催化剂,还是我国和平崛起发展的同盟军。

依据全球公司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应该积极推动我国与各国双边投资协定或者多边投资谈判。当前,特别应该加快中美双边投资谈判,争取早日取得成果,从而推动其他相关谈判。在谈判中促成对方尽可能开放对我国企业投资设立的限制,给予我国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给予我国企业切实的保护。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缩减我们的“负面清单”,切实保障给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

站在投资输出国立场就可以理解,尽可能放开对外资进入中国的准入,就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争取尽可能宽的准入限制;给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就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争取国民待遇;改善对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就是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海外投资环境。

4,转变政府角色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发达国家企业有一个从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的经验积累的提升过程。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一开始就面临全球竞争,就必须按照全球公司的标准开展经营。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经验。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水平还不高。

我们许多政府部门引进外资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拥有众多的资源。政府往往充当引资主体,以税收优惠、廉价土地等资源吸引外商。但是对外投资政府不可能成为主体,只能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能做的是提供指引、支持、服务和保障。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在理论创新和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还面临新挑战,即如何创造和积累新经验,积极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之时,面对着的是已经改变了的全球竞争新方式和全球竞争新规则。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特别是一批已经走出去的大企业应该与全球公司对标,学习他们如何实施全球战略,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转型升级;学习他们如何建立适应全球战略的全球管理治理架构;学习他们如何承担全面和全球的责任。通过全球战略、全球管治和全球责任三方面的提升,我国企业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为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创造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新经验。

(作者系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第十项原则专家组成员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