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需要与需求之辩

发布时间:2009-02-09 20:44 作者:胡德平 浏览:83次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胡德平:需要与需求之辩:应采取新的经济策略

社会发展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常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国家虽然一直强调扩大内需问题,却迟迟没有根本地改变为生产而生产的状况,不顾国内存在巨大消费需求的现实。这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在一个讽刺故事中所讲的——人们羡慕、喜爱身材优美的人,但西施走到面前时又表示讨厌,类似的情况还有,喜欢京剧艺术的人竟反感梅兰芳,这种现象很可笑,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在我看来,“需要”和“需求”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人的“需要”是人的消费欲望、是自然需要,“需求”则是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消费欲望。由政府全部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社会生活需要是很难做到的。与此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则是要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就是说,要把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和其支付能力统一起来,路径包括政府的公共事业开支,也有个人打拼的努力在内。“需要”和“需求”一字之差,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大区别。

我国既然能向发达国家出口大量的价廉物美的产品,怎么不能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呢?问题是,如果劳动者没有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多手中的货币,就会限制经济发展。

现在社会中对改革开放有些负面的舆论,出现了不同的议论,我觉得与这个问题是有关系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到了关键时刻,把国内需求提到一个更高的地位,不断满足人的需求,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标志,也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只有做到这点才符合“改革开放的一切政策要依靠人民,改革开放的一切成果要全体人民共享”的初衷。

而目前因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认为恰恰是我们将正视并满足国民消费需求的改革推向深化的机会。

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各国都在寻求解决办法。要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当然首先需要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源。对此,越来越多的官员、学者、企业家们从各自的经历追根溯源,逻辑基本趋于一致:全球经济危机来自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始于房地产和信贷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始于格林斯潘主政时期放松了政府监管。因此,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美国一直奉行的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

法国总统萨科齐是坚持这一判断逻辑的政要之一。他公开表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盎格鲁-撒克逊资本主义”。而美国《新闻周刊》10月13日的一篇名为“全球资本主义新时代现在开始”的文章中写道,“法国之类的欧洲社会民主国家用一种带点幸灾乐祸的态度来迎接美国的金融危机”,“如今华尔街的崩溃意味着,这些国家自己的模式不仅会存活下来,而且还可能茁壮成长”,他们正急于向世界宣告,“动用国家力量来干预金融体系运作的合法性已经毋庸置疑”。

随着英美等国纷纷宣布政府救市计划,国内很多文章进而得出“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逼迫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等结论也就顺理成章,而中国政府最近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扶持行为也因此更显顺势而为。但是,在我看来,由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得出政府应该加大市场干预(或扶持)的结论,结论对了一半,但逻辑完全错误!

对此,我比较认同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观点,他在最近发表的《是时候采取新的经济策略了》一文中指出,“无论缺乏管制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经济体当下感受到了怎样的痛苦,都不足以导致一次全球性的危机。”全球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应该是大家都在奉行的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这种生产方式“在现实遭受能源供应的危机和日渐上涨的能源价格面前,他们在经济上就极其容易受到打击”。

但对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并非易事,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一个经济学上所谓“理性”经营者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浪费资源(能源)的技术。这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替代技术通常比现在使用的消耗资源的技术更为昂贵或者说更不经济。对此,杰弗里·萨克斯曾经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全球的农民可以改变传统的灌溉方法转向滴水灌溉法,以显著降低他们的灌溉用水使用量,滴水灌溉法使用一连串的管子将水直接送达每株植物的同时稳定或提高了庄稼产量。然而滴水灌溉法的投入通常比在不如它有效的灌溉方法上的投入要多得多。贫穷的农民可能没钱在这上面投资,或者没有这样做的动机——除非政府对这种水的使用提供补助。”

事实上,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替代技术”之所以推广乏力,根源也在于他们虽然比“传统技术”更为环保,但确实更为昂贵。

因此,这些“绿色”技术的推广就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而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这包括法律、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也正因如此,要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改变那种“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或者说要实行“新政”,这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路径。

解决经济危机,需要政府干预,而如果只看到政府扶持,却忘记了绿色经济才是政府扶持的内容,甚至进而去继续扶持那些传统的生产方式的话,显然是无法根本解决这场经济危机的。

说到生态、环保、节能等名词,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是真正列入我国经济社会的五年计划,提出量化要求,是从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总理的报告中开始的。

在今年和明年将启动的4万亿投资规模中,我们看到生态环保领域的投资规模是3500亿,这是投资改革创新的最大亮点,这笔宝贵的金融资产将使所有人受益。我觉得中央基于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作出的种种决定非常及时,如果得到很好的落实,既可以把经济搞上去,也可以使改革开放的思路更加明确。

但在发展环保产业中,要使人们可以参与到这些投资活动中去,成为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投资手段,在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杠杆联动效应,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金山银山和绿色青山并存,将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红色火车头”变为“绿色火车头”,这样的话,国内需求也可以兴旺起来,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势必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大国。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