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代表未来
■耀邦同志与首都建设系列之六
1980年春耀邦同志在玉泉山 (胡德平/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在耀邦同志看来,生产和流通领域内的计划指令、计划产品、计划调拨不要了,不等于说经济社会领域中,政府的指导、调控、信息及规划的作用、职能也不要了,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分布又极不均衡的东方大国,更不可一日或缺。说到规划,我国各领域的规划方案还必须带有统筹兼顾、平衡多元、各得其所的特殊性,最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趋同从众的“羊群效应”。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两次做出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批示,讲的就是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城市规划代表着城市的未来,预示着城市的发展方向。
六百年来,明清王朝规划建设的京城,至今还极大地影响着北京的面貌,尤其是城内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区。明清两朝和现在,北京都是中国政治、文化、交通的首辅中枢,明清设计的中轴线及方方正正的马路街道,至今还给北京的交通以很大方便。明清西郊的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颐和园、畅春园和钓鱼台一带的海子(注:即积水湖),仍然还是人们踏青赏秋最爱去的地方。今人对前人若有羞愧之处,则是对历史上北京水系无知的损害。明清乃至大元,由南北大运河输送来京的大米、各种商旅特产都可由通州的运河,经通惠河逆行运至京城的南、北禄米仓。北京人今日脚下行走的南北河沿、南北池子、正义路,正是原来京城内河的主要水道。皇家龙船则可由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经高梁河、长河、御河直达玉泉山,甚至香山的普安淀。这一溶溶载舟之水,今已不见,令人遗憾。今天,新修的京密运河仍难解首都之渴。不只明清王朝对京城的规划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元朝也同样功不可没。北京的水系规划、建设,首先要归功于元代大科学家郭守敬。我们应永远记住他。
城市的功能,即使用价值究竟在哪?我认为不同的城市尽可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使用价值,但城市的规划与建筑一般应恰当体现民族、历史的文化,具备现代化城市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作为首都的北京,更应兼采中外之长。千万别搞那些中国人、外国人都看不懂,花钱又遭骂的怪异建筑。
首都北京的规划建设一日千里,凡事有发展就有矛盾,有新发展就有新矛盾,如北京现在的人口问题、住房问题、乡镇建设问题等。
首先说人口问题。
1983年7月14日,中央对北京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第二条就是谈控制人口。批复要求北京市:
采取强有力的行政、经济和立法的措施,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坚决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
现在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800万之多,瞬间人口,恐怕已近3000万。人口膨胀引起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控制人口的决定到底对不对呢?
有人说现在是改革开放时期,人员流动是好事,不应控制人口流入城市。我认为,一个特大都市哪怕是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人口控制问题。控制人口,不等于保留原来的户籍制度,死守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这些都是要打破要改革的。就是打破了这些过时的制度体制,人口自由流动了,是否常住人口也要有工作证明、居住条件、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险缴纳的情况等条件,对落户人口予以控制和制约呢?如果完全不要,是否会事与愿违,形成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贫民窟现象呢?我们的行政部门、经济部门和立法部门对此还需多想办法,考虑得还需更加长远些。
中央的批复,原本是希望党政群团带头,控制新建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人员,但现在一方面社会上的大学生、求职人员首先盯住的就是公务员的位子,竟有几千人争考一个国家编制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机关仍然喊人手不够,不断扩编。如此价值观念难道不要引导?试看今日很多行业中又细化了若干行业,如医院的护士忙不过来要请护工;交警忙不过来要请协警;公安忙不过来要请保安;工商忙不过来要请城管;吃财政钱粮的人怎能不增?其实不少事似乎都应由北京的街道、社区等自治组织承担起来,首先组织本市人积极就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还需要更多、更符合实际的措施出台。
其次说市民的住房问题。
中央的批复对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在第五条中说到了,而且说得很具体,并附以时限:
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基础上,到1990年应基本解决无房户和居住严重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这一任务,今天仍未完成,城市人口反而大大膨胀了。
住宅问题是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必需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不但需要商品房,仍然需要大量的社会保障房。在保障房中,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原居民中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原住民。还因为有的居民还有房产证,甚至房地产证。把他们和外来人口区别开来,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譬如原住民就可以自建住房,因为他们有自住房,也占有城市土地。自建住宅的钱要比买房的钱,不知便宜多少,为何不做呢?
第三,首都北京还要做好郊县村镇的建设规划工作。
随着首都功能的加强,人口越来越多,北京的城市面积也越来越扩大了。北京市的面积是继续这样摊大饼,还是走一条不断发展卫星城,同时不失时机地把郊县的小集镇也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路?这是北京规划中的一个大问题。
中央的批复,强调了北京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当时主要的考虑是疏散市区人口,给迁出市区的企业和有关单位以更适合的发展空间。那时确定的黄村、昌平、通县和燕山四个卫星城,今天都有了可喜的发展,其工作、生活、居住、就业、就学条件都开始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其中尤以通县最火。但千万应注意,切不要沿京郊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发展带状城区。切勿用“以线赶线”代替“以线赶点”。
北京面积1600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已从解放时的6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072平方公里。北京城区的发展若不和广大农村、农村小集镇、城乡接合部的开发利用协调起来,北京城的发展将会由盛而衰,成为世界各国麻烦最大、问题最多、效率最低、功能最弱的首都之一。如今在北京沿京郊公路形成的带状城建并不科学,也不适应人们的居住,其利弊应慎重研究。
中央对北京市批复的第六条,即对此提出要求:
要按照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统筹安排、配套建设的原则,认真组织编制村镇建设规划,逐步建设起一批农工商结合发展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设施的农村集镇。
现在郊县的村镇建设已被京郊的小城镇建设所代替。中央那时就要求北京编制村镇建设规划,使农村集镇成为建设农村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乡交流的纽带,安排当地剩余劳力的场所,并带动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建设京郊繁荣、优美的小城镇,使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保留下来的宝贵农田,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绿色产品,有何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将给北京城区带来想象不到的益处。
上面说的“三集中”固然好,但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该如何对待?那时中央的一号文件虽然也说到耕地的统分结合,但如何统还无具体政策规定。现在承包的耕地可以流转了,宅基地也应可以流转;外来人可以把承包耕地的使用权流转到自己手里,宅基地及房产的使用权是否也可流转给城里人?只要坚持一条,就是耕地、宅基地的所有权均属村民的集体所有即可。
但根据我国现行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视之,实行起来却有重大的困难需要克服,因为农民住宅的性质为“三非”,一非政府统一建设,二非物业化管理,三非上市流通交易。这“三非”集中反映了计划经济年代、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时代烙印,非常不合理。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年初,欣闻北京市政府出面解决了海淀区北坞村的搬迁和今后村民的谋生、就业门路问题,这是否可视作是对“三非”的突破呢?其旧村原址已成为北京的郊野公园,现在人们只要一出颐和园西门,直到玉泉山脚下,已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无疑也为首都大大增加了迷人的亮点。报上还登了,今年市政府还要对城乡接合部的50个村庄、25平方公里的面积,依照北京市的规划进行整合、改建。
当时,中央对北京市的两次指示,不但给北京的建设指明了道路,而且对其他直辖市都有促进作用。如,李瑞环同志就谈到:
中央提出的北京市四项建设方针,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放在首位的。上海最近就经常在报纸上讲城市建设、基础建设,并提出“七五”期间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放在突出地位。很多城市也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看这个趋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务实求理》P35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实际情况是,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把中央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两次批复的精神写入全会的决议之中。
中央两次对北京市规划建设的指示,耀邦同志须臾未忘,他时时关心北京市建设规划的进展和困难。1981年2月3日,旧历除夕,耀邦同志在中南海勤政殿值班,望着满天的烟火,一股忧思又涌上心头,他对身边的秘书说:
你看看北京的夜空,乌烟瘴气。北京如此,全国也一样。我们国家人口多,生态环境是个大问题,治理生态环境,还是我们今后一项十分繁重的大任务哩。(《胡耀邦思想年谱》P603)
1984年3月12日,他视察北京昌平踩河大队,了解到大队统一规划盖房子,可节省农村土地时,他指出:盖房子要问农民满意不满意,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样式不要强求一律。北方建房子要特别注意冬天保暖,夏天降温,搞好沼气、道路、用水的设计。他最后感慨地说:
我最关心北京什么时候实现电气化,这是个大事情,只要能源上去了,什么都好办。(《胡耀邦思想年谱》P986)
今年是世博会在中国的举办之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虽然我国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起步很晚,但中央当时对北京市的两次批示,抓住了方向,把握住了时机,它不但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要我国的小城镇更优美,广大农村更文明。中央关于北京市建设规划方案代表了首都发展的方向,象征着首都的未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