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李尚志:胡耀邦与我谈学习

发布时间:2013-11-07 21:40 作者:李尚志 浏览:103次

听过胡耀邦同志的报告、讲话,或者接触过他的人,都佩服他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生动风趣、记忆力强。他讲话、作报告,除非像十分重大的活动有时念稿子外,一般情况下他都是没有事先准备的稿子。见外宾,会友人,他更是开怀畅叙,诚恳相待,为说明某个思想或一件事情,他往往广采博引,利用古今中外的典故和事例,妙语生花,使谈话风趣生动,让人难忘。所以很多海外友人和港澳同胞都撰文谈对中共这位总书记的印象,称他作风民主,待人亲切,学识渊博,很有文采,有些文章还特别称赞他文史知识丰富,出口成章,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谈话幽默生动,与他交谈,受益匪浅。

作为一位多年随他采访的记者,许许多多次听耀邦讲话、报告,深感这些印象和评价是确当的。

(一)

我曾听一位老同志讲耀邦巧改对联的故事。

其一:河南南阳卧龙岗有座诸葛亮祠,当地叫武侯祠,大门两旁有副对联曰: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说起诸葛亮,我特别有感情,这不仅是由于他是一代贤相,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称道的智慧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直为后人赞颂,还因为诸葛亮是我的同乡。古书记载他是“琅琊阳都人”,即现在的山东省沂南县人,还记载“亮早孤”,十几岁随经商的叔父南徙,几经迁徙,他究竟是在湖北襄阳躬耕,还是到了河南南阳隐居?一直存有争议。湖北襄阳有个卧龙岗,建有武侯祠,河南南阳也有个卧龙岗,也建有武侯祠。湖北人说孔明先生未助刘备打天下时在襄阳务农,河南人则说诸葛先生是在南阳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此事自古争论不休。所以,清代顾嘉蘅老先生到南阳武侯祠游览时写下了上面那副对联,原意是说诸葛亮对于蜀汉王朝功莫大焉,无论是对先主刘备还是对后主刘禅,都是鞠躬尽瘁、始终如一的,他的功绩名满天下,至于他未出山时是在襄阳还是南阳,又何必去追根朔源呢?1959年秋天,作为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时,曾到了武侯祠,他念了这副对联后,对随同的同志说:“我来改一改这副对联,你们看好不好?”说完,他高声吟道: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样一改,立意顿变,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了一位革命干部无论大事小事,要为国为民劳心奉献的情操。随行的同志无不赞叹。

其二:粉碎“四人帮”后,有的同志对一些问题想不通,闹情绪,便作了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这副对联传到耀邦同志耳中,他认为,这对联是改的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写的对联,原联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耀邦说:“人家明代东林党人还这样积极入世,难道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能这样消极吗?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怎么能有这种情绪呢?”针对这个情况,他在一次会上顺口念道: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是1981年的事。几字之改,主题全变,成为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推进改革开放而披荆斩棘奋勇当先的名言,教育了许多同志。

 

 

(二)

 

其实,耀邦同志不仅常常改写对联激励大家,而且常常制作对联鼓舞人们。他制作的对联言简意赅,令人振奋,抒发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情怀,对人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他制作的对联很多,光我亲身经历的就有不少。

197810月底,耀邦同志会见了出席共青团十大的全体代表,代表们热烈鼓掌请求他们的老领导讲话。耀邦摆手不让大家鼓掌欢迎,他说:“没有准备,讲什么呢?你们不是在讨论怎样进行新的长征吗?(记者注:那时,把建设四个现代化叫做新长征)今天在座的许多人都是老团干啦,我也是个老团干,你们中更多的是团的新干部,我提一个口号好不好?”

“好”,“好!”大家又热烈鼓掌。

“老团干与新团干,长征路上比比看!”

他的话音一落,全场欢腾起来,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掌声。这两句话,虽然算不上工整的对联,但那是耀邦即席讲话,脱口而出,使一千多位青年代表精神振奋,一时成了新老团干比工作、比贡献的口头禅。

1980年春天,他在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即席作了一副对联,赠给各地文化局长们,很有针对性:

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

1981年底,他在会见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当场撰联勉励大家:

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

198215,他在中南海怀仁堂,给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时,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关系形容为:

风雨同舟,鱼水相依。

有同志觉得,“鱼水相依”的关系似应再推敲一下,在新闻稿修改时,他又改为: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后来,这八个字,与毛泽东同志过去讲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起,成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总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982124,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胡耀邦本来没有准备讲话,讲话的人因故未来,他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得不即席“讲几句”,他说:“为了表示对大家一年来辛苦工作的敬意,我们在这里举行新春团拜会,请大家一面品茶,一面谈心。今年团拜会与去年的一样,摆在同志们面前的还是一杯清茶,不同的是在这一年里,我们国家的整个形势在继续好转,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这就可以说:

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气象常新。

对联一出,在场的几千人热烈鼓掌。大家认为对联即景生情,概括了我国整个大好形势,道出了团拜会上大家的心情。

198353161,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各群众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举行民主协商会,协商即将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选举的国家领导人候选名单。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要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带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议上讨论决定,这次协商会结束时,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各方面人士表示感谢,谢谢他们肝胆相照、言无不尽地提建议、出主意,谢谢他们“主人翁的话语”。最后,耀邦高声说道:

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

当时大家鼓掌的热烈劲儿,真是难以形容。有位老先生对记者说:“先生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会上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推举国家各方面领导人候选名单,最终目的是把国家的事情办好,是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啊!”这两句话,经新闻消息公布后,成为那些年全国各地的奋斗目标,著名书法家、老红军舒同还用大字写了下来,被挂在中央常常举行会议的会场里。可以说,这两句话,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响亮口号。

19844月,胡耀邦到武汉视察工作,应修建磨山公路的武汉部队指战员的邀请,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

东湖挥洒爱民汗,装点磨山赶西湖。

这副对联是用毛笔大字写成的,字迹刚劲、潇洒,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艺术的功力。

 

(三)

 

在那些年的采访活动中,我常常听到大家称赞胡耀邦同志在讲话时、报告中,准确无误、点石成金地引用一些中外文史典故,形象生动地表述他要阐明的道理和思想的许多事例,称赞他的报告和讲话深入浅出、充满激情,大家十分爱听,使人总是从中受益颇大。我觉得,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事实:

有一次,耀邦同志给某省委机关干部作报告,讲到这个地方形盛之气时,他就准确地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话来形容:“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等等;讲到广大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境时,他背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几句话作比方;谈到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老同志的精神状态,耀邦说:他们“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还说: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情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不拿书、不拿讲稿的情况下,一个七旬老人真是信手拈来,生动成趣,把篇《滕王阁序》用得古语流金,使人不得不佩服得击案赞叹。

198215,耀邦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后殿会议室向全国统战会议讲话。在没有讲稿、没拿书本的情况下,他流畅地背诵了唐朝韩愈的《祭鳄鱼文》中的大段文字:“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徙,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吏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吏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他移花接木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三年多了,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党委狠抓落实政策工作,但一些同志就是不听,或者执行不力。今年是三年了,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七年,如果七年再不落实政策,那时就是冥顽不灵了,就是冥顽抗命了,就是有意对抗中央了。对这样的人,大家说要不要以党纪处理呀?”这种生动的比喻,给与会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对推动落实政策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试想,谁愿作个冥顽不灵的鳄鱼呢?

1985119,胡耀邦与习仲勋、王震、邓力群、胡启立、乔石等同志在大会堂东大厅会见中央党校干部进修班四百多名学员时,一开始就说:“今年是牛年,希望大家为我党事业奋斗时要有股子牛劲儿。鲁迅先生不是有两句诗吗?叫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嘛,‘千夫指’讲的是敌人,‘孺子’指的是人民。我们大家都要做人民的‘牛’啊!”你看,耀邦在这种场合,讲话中引用鲁迅的这两句诗,是再好不过了。

 

(四)

上面是我记起的自己亲历的部分材料,其实,耀邦同志这类事例还要多得多。我常想,七旬之人记忆力这么好,这是为什么?还有,他那时的工作之忙,可以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他是如何在百忙中读书学习的呢?

198215,他在对全国统战会议讲话时,中间有个约半小时的休息,也是事有凑巧,他先问我:“我今天的讲话有什么不当之处吗?”我真心地回答:“很好。”他又问我:“我背的《祭鳄鱼文》中的那段话,有什么差错没有?”我见他那样平易近人,那样亲切询问,便说:“除把‘冥顽不灵’说成‘顽冥不灵’外,其余都对。”我自己也没有把握,终究上大学中文系时学过这篇古文,所以那时仍有点印象。

“你是大学毕业生吧?”

见总书记这样问,我赶紧答应是。

“学什么专业的?”

“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哈”,耀邦同志风趣地说:“我这个五六十年前的初中生,顺序上背颠倒了一个字,在你这位大学生面前也不丢人,你也算是我的一字师啦!”我赶忙说:“不敢当,不敢当。”

我见他很高兴,便趁机把心里存在的两个问题提了出来:“您怎么读了那么多书啊?为什么记忆力这么强呢?”

听了我的提问,耀邦笑着说:“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忙,都应抽点空读点书。高尔基不是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雷锋也说过,要发扬钉子精神。没有时间就挤嘛,开卷就有益。”他说,他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工作有多忙,他每天都要挤点时间读书看报。

在回答我关于“为什么记忆力那么好”的问题时他说:“读书最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你把书上的东西理解了,就容易记住。一遍不行两遍,可以多看几遍,弄懂了,也就容易记住。”

他说,一个人不能完全靠在学校里念书,那终归是有限的,要重视自学,学习的时候要力求钻进去。他说:“我小时家贫,没有念多少书,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了革命,许多知识都是在漫长的革命工作中抽空自学的。”他还告诉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嘛,青年人正是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的时期,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这使我想起了别人告诉我的一件事:

1979年盛夏的一天下午,胡耀邦来到中南海一间简朴的会议室中,亲切地同警卫战士拉家常。他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做一个对四化建设有作为的人。”他还让秘书把自己书屋的钥匙多配一把,交给警卫战士们,让他们自由出入他的书屋,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随便到这个书屋借书。耀邦还语重心长地说:“我这个人干过许多行,要说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学。一个不愿学习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

的确,他的学问主要是自学得来的。他于19151120生于湖南浏阳一个贫农家庭,参加革命后干过共青团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教育工作他都干过,解放前还是一位驰骋疆场的将军。可以说,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是在戎马倥偬和繁忙的工作中度过的,他的确“干过许多行”,他的文化知识主要是靠坚强的毅力挤时间自学的。

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问他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他说:“一个人要会利用时间读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就在‘牛棚’里读了不少书。”原来,“文革”时他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首当其冲地受到迫害,揪斗、游街,被关进了“牛棚”。几年中,他除了琢磨如何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外,利用这段时间巧妙地抓紧阅读了大量书籍,研究了不少问题,丰富提高了自己。因此,“文革”后期他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在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支持下,领导拟定了那份著名的科学工作汇报提纲,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对科技战线进行整顿,针锋相对地同“四人帮”进行了斗争。也就是在主持科学院工作期间,他肝胆相照地结交了一批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成为许多专家、科学家的知己朋友。至今科技界许多同志谈起来,都对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品格称赞不已。

耀邦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品格,还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尊师重教上。当年他在浏阳县立中学念初中时,与他的老师喻科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分别半个多世纪,他一直惦念着老师。粉碎“四人帮”后,得知这位正直的老师一直在为培养人才辛勤地劳动着,便提笔给老师写了封信。信中深情地写道:“我没有忘记您,没有忘记小学和初中时期的几位老师,因为这些老师那种正直、廉洁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曾经给了我以巨大的感染力量。”他在信中告诉老师,很希望能在北京见到他,但此时的北京气候已经严寒,于年事过高之人诸多不适,所以邀请老师于明年夏秋之季到北京来共叙师生情谊。198277,在安徽省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理化室任主任的喻科盈老人高兴地来到北京,见到了分别五十多年的学生。老师见到自己的学生已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了,仍然像当年在学校时那样对待自己,老人感到莫大欣慰。他们师生促膝畅谈了阔别之情。临别,胡耀邦依依不舍地对老师说:“千万珍重。祝你健康长寿,请您下次再来。”还一直嘱托老师:“回去后向师母问好!”感动得喻科盈老泪纵横。

耀邦同志尊师敬老的事迹十分感人,他的学习精神也十分感人。我还要记下两件事:

198549,他在会见港澳记者时说:“前不久,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斯诺文集》,我经常翻看。”

1985430,他在会见当时居住美国的加拿大籍华人作家陈若曦时谈到:前不久,他还看了陈若曦的作品《文革杂谈》和《突围》……

耀邦同志走了,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