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志:胡耀邦与我谈学习
听过胡耀邦同志的报告、讲话,或者接触过他的人,都佩服他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生动风趣、记忆力强。他讲话、作报告,除非像十分重大的活动有时念稿子外,一般情况下他都是没有事先准备的稿子。见外宾,会友人,他更是开怀畅叙,诚恳相待,为说明某个思想或一件事情,他往往广采博引,利用古今中外的典故和事例,妙语生花,使谈话风趣生动,让人难忘。所以很多海外友人和港澳同胞都撰文谈对中共这位总书记的印象,称他作风民主,待人亲切,学识渊博,很有文采,有些文章还特别称赞他文史知识丰富,出口成章,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谈话幽默生动,与他交谈,受益匪浅。
作为一位多年随他采访的记者,许许多多次听耀邦讲话、报告,深感这些印象和评价是确当的。
(一)
我曾听一位老同志讲耀邦巧改对联的故事。
其一:河南南阳卧龙岗有座诸葛亮祠,当地叫武侯祠,大门两旁有副对联曰: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说起诸葛亮,我特别有感情,这不仅是由于他是一代贤相,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称道的智慧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精神,一直为后人赞颂,还因为诸葛亮是我的同乡。古书记载他是“琅琊阳都人”,即现在的山东省沂南县人,还记载“亮早孤”,十几岁随经商的叔父南徙,几经迁徙,他究竟是在湖北襄阳躬耕,还是到了河南南阳隐居?一直存有争议。湖北襄阳有个卧龙岗,建有武侯祠,河南南阳也有个卧龙岗,也建有武侯祠。湖北人说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样一改,立意顿变,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了一位革命干部无论大事小事,要为国为民劳心奉献的情操。随行的同志无不赞叹。
其二:粉碎“四人帮”后,有的同志对一些问题想不通,闹情绪,便作了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这副对联传到耀邦同志耳中,他认为,这对联是改的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为无锡东林书院写的对联,原联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耀邦说:“人家明代东林党人还这样积极入世,难道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能这样消极吗?作为共产党员、国家干部怎么能有这种情绪呢?”针对这个情况,他在一次会上顺口念道: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是1981年的事。几字之改,主题全变,成为激励人们为振兴中华、推进改革开放而披荆斩棘奋勇当先的名言,教育了许多同志。
(二)
其实,耀邦同志不仅常常改写对联激励大家,而且常常制作对联鼓舞人们。他制作的对联言简意赅,令人振奋,抒发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情怀,对人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他制作的对联很多,光我亲身经历的就有不少。
1978年10月底,耀邦同志会见了出席共青团十大的全体代表,代表们热烈鼓掌请求他们的老领导讲话。耀邦摆手不让大家鼓掌欢迎,他说:“没有准备,讲什么呢?你们不是在讨论怎样进行新的长征吗?(记者注:那时,把建设四个现代化叫做新长征)今天在座的许多人都是老团干啦,我也是个老团干,你们中更多的是团的新干部,我提一个口号好不好?”
“好”,“好!”大家又热烈鼓掌。
“老团干与新团干,长征路上比比看!”
他的话音一落,全场欢腾起来,又是一阵长时间的掌声。这两句话,虽然算不上工整的对联,但那是耀邦即席讲话,脱口而出,使一千多位青年代表精神振奋,一时成了新老团干比工作、比贡献的口头禅。
1980年春天,他在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即席作了一副对联,赠给各地文化局长们,很有针对性:
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
1981年底,他在会见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当场撰联勉励大家:
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
风雨同舟,鱼水相依。
有同志觉得,“鱼水相依”的关系似应再推敲一下,在新闻稿修改时,他又改为: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后来,这八个字,与毛泽东同志过去讲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起,成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总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气象常新。
对联一出,在场的几千人热烈鼓掌。大家认为对联即景生情,概括了我国整个大好形势,道出了团拜会上大家的心情。
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
当时大家鼓掌的热烈劲儿,真是难以形容。有位老先生对记者说:“
1984年4月,胡耀邦到武汉视察工作,应修建磨山公路的武汉部队指战员的邀请,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
东湖挥洒爱民汗,装点磨山赶西湖。
这副对联是用毛笔大字写成的,字迹刚劲、潇洒,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艺术的功力。
(三)
在那些年的采访活动中,我常常听到大家称赞胡耀邦同志在讲话时、报告中,准确无误、点石成金地引用一些中外文史典故,形象生动地表述他要阐明的道理和思想的许多事例,称赞他的报告和讲话深入浅出、充满激情,大家十分爱听,使人总是从中受益颇大。我觉得,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且看事实:
有一次,耀邦同志给某省委机关干部作报告,讲到这个地方形盛之气时,他就准确地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话来形容:“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等等;讲到广大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心境时,他背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几句话作比方;谈到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老同志的精神状态,耀邦说:他们“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还说: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情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不拿书、不拿讲稿的情况下,一个七旬老人真是信手拈来,生动成趣,把篇《滕王阁序》用得古语流金,使人不得不佩服得击案赞叹。
(四)
上面是我记起的自己亲历的部分材料,其实,耀邦同志这类事例还要多得多。我常想,七旬之人记忆力这么好,这是为什么?还有,他那时的工作之忙,可以用日理万机来形容,他是如何在百忙中读书学习的呢?
“你是大学毕业生吧?”
见总书记这样问,我赶紧答应是。
“学什么专业的?”
“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哈”,耀邦同志风趣地说:“我这个五六十年前的初中生,顺序上背颠倒了一个字,在你这位大学生面前也不丢人,你也算是我的一字师啦!”我赶忙说:“不敢当,不敢当。”
我见他很高兴,便趁机把心里存在的两个问题提了出来:“您怎么读了那么多书啊?为什么记忆力这么强呢?”
听了我的提问,耀邦笑着说:“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忙,都应抽点空读点书。高尔基不是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雷锋也说过,要发扬钉子精神。没有时间就挤嘛,开卷就有益。”他说,他多年养成的一种习惯,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工作有多忙,他每天都要挤点时间读书看报。
在回答我关于“为什么记忆力那么好”的问题时他说:“读书最怕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你把书上的东西理解了,就容易记住。一遍不行两遍,可以多看几遍,弄懂了,也就容易记住。”
他说,一个人不能完全靠在学校里念书,那终归是有限的,要重视自学,学习的时候要力求钻进去。他说:“我小时家贫,没有念多少书,初中未毕业就参加了革命,许多知识都是在漫长的革命工作中抽空自学的。”他还告诉我:“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嘛,青年人正是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的时期,要抓紧时间多读点书。”这使我想起了别人告诉我的一件事:
1979年盛夏的一天下午,胡耀邦来到中南海一间简朴的会议室中,亲切地同警卫战士拉家常。他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做一个对四化建设有作为的人。”他还让秘书把自己书屋的钥匙多配一把,交给警卫战士们,让他们自由出入他的书屋,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随便到这个书屋借书。耀邦还语重心长地说:“我这个人干过许多行,要说学习,主要还是靠自学。一个不愿学习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人。”
的确,他的学问主要是自学得来的。他于
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问他是怎样挤时间读书的?他说:“一个人要会利用时间读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就在‘牛棚’里读了不少书。”原来,“文革”时他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首当其冲地受到迫害,揪斗、游街,被关进了“牛棚”。几年中,他除了琢磨如何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斗争外,利用这段时间巧妙地抓紧阅读了大量书籍,研究了不少问题,丰富提高了自己。因此,“文革”后期他在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时,在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支持下,领导拟定了那份著名的科学工作汇报提纲,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对科技战线进行整顿,针锋相对地同“四人帮”进行了斗争。也就是在主持科学院工作期间,他肝胆相照地结交了一批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成为许多专家、科学家的知己朋友。至今科技界许多同志谈起来,都对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品格称赞不已。
耀邦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品格,还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尊师重教上。当年他在浏阳县立中学念初中时,与他的老师喻科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分别半个多世纪,他一直惦念着
耀邦同志尊师敬老的事迹十分感人,他的学习精神也十分感人。我还要记下两件事:
耀邦同志走了,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