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王树人:胡耀邦巧改对联

发布时间:2013-12-24 21:53 作者:王树人 浏览:97次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以南京永济寺的一副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为蓝本,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81 年,北京有个青年因对“四人帮”和“左”的流毒心有余悸,悲观消极,于是就模仿此联,改写成这样一副对联:“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当时担任中央领导职务的胡耀邦知道此事后,认为这个青年这样改实在是太消沉了,于是便把这副对联改写为“:风声、雷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这样一改,很自然地批评了这个青年的糊涂思想,又深刻地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同时还号召人们迎着困难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去贡献力量。

1983 年 6 月 1 日,中央召开民主党派会议。在这个会议快要结束时,胡耀邦提出了“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的口号与大家共勉,到会的同志都为之振奋,并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参加会议采访的一位记者赶紧把总书记的话记了下来。散会后,那位记者请示胡耀邦:能不能把这个对联写进报道中。胡耀邦笑了笑说:“那算什么对联,我不过是总结大家发言罢了。”由于胡耀邦是即席讲话,那位记者便把采访笔记本递给他看。“有个字不对。”胡耀邦边说边用笔将“勿”改为“毋”。记者高兴地接过采访笔记本准备离开,胡耀邦又把他叫了回来并对他说:“我还想改两个字。把‘致力’改成‘务期’,你看怎么样?”那位记者听了非常干脆地回答道:“不好。”

胡耀邦见那位记者不同意改,便开玩笑地说:“你这个记者这么厉害呀?我讲的顺口溜,我自己要改都不行吗?版权是我的嘛。”那位记者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不好就不要改嘛。”争论声音惊动了陈丕显、杨尚昆等领导人。爱同记者开玩笑的陈丕显风趣地扭住那位记者的耳朵说:“你这个记者好大胆,敢与我们的总书记吵嘴,该揪耳朵。”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隅卧龙岗上,有诸葛亮隐居躬耕、刘备茅庐三顾、预见天下三分的著名景点武侯祠。在祠内历代祭祀诸葛武侯的主要场所大拜殿,有一副著名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为清朝同治年间南阳知府顾嘉衡所撰。因诸葛亮名高天下,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自古都争诸葛亮的隐居地所在,两地秀才打起笔墨官司时,顾嘉衡就撰写了此妙联,既盛赞了诸葛亮,表达了人民的景仰之情和人杰地灵的自豪感,又抹平了两省争执,可谓公允睿智。此联一出,河南湖北两省才子俱服。

1958 年 9 月 28 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武侯祠参观,当他看到顾嘉衡平息南阳、襄阳孔明躬耕地之争的这副名联后,饶有兴趣地举步跟前,朗朗吟诵,沉思片刻,遂口赋一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如此一改,境界更胜一筹,充分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亿万人民大众,不以功德自居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此后,他在南阳市人民体育场向地市直机关干部作报告时,还引用了此联。 1986 年 4 月 5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亲书此联与大家共勉。胡耀邦所改的这副对联现悬挂在武侯祠内。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