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读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发布时间:2014-01-24 23:44 作者: 浏览:71次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的世界,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大事,其根据是:1、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突然加速发展并取得成功,2、计划经济多年盘根错节最难摇撼的体制得以顺利转型,3、兴起不足百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纷纷解体异变的规律被中国巧妙规避,4、有5000年文化积淀的社会基础与现代观念有机融合。在一个最难以变动的国度实行改革,思想的力量来自哪里,变革的源头在哪里?

近读胡德平所著《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我们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耀邦同志有这样的几条思想发展脉络。

一、对道路、体制机制的思考。

胡德平的记录给我们回放了耀邦同志的思考路径:1982年的时候,关于东欧的一些改革,包括社会普遍认知的最成功的匈牙利的改革,耀邦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说匈牙利“未必成功”。

耀邦说,他们的改革,他们经济的改变,仍然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之中。现在世界上的经济有3种做法,中国到底要走哪条路,希望全党来探索。一个就是苏联的高积累、低消费、剥夺人民,强制发展生产的道路,“这个我们不能学”。

第二条是资本主义的路,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就是过度的竞争,让人都异化、变形了,完全追求利润了,“这条路我们也不能学”。

第三条路,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各产业怎么发展,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生产和消费应该怎样来配备?“我相信五年、十年我们要走出一条新路来”。

30多年前,胡耀邦同志对道路的思考,在今天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他指出的有些弊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规避,但他的预言“五年、十年要走出一条新路来”,今天已变为现实。这也证明耀邦同志作为杰出的革命家、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高瞻远瞩。

二、对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的思考。

1981年2月3日是农历除夕,当时耀邦同志在中南海勤政殿值班,看着京城除夕夜满天烟火,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看看北京的夜空,乌烟瘴气。北京如此,全国也一样。我们国家人口多,生态环境是个大问题。治理生态环境,还是我们今后一项十分繁重的大任务哩。”

耀邦同志的最大特点,是知行合一。他对生态环境,不仅仅停留在忧虑上。1956年,耀邦同志号召全国的青年行动起来,绿化祖国,为此由他提议在延安专门举行过一次绿化大会,他对延安生态环境的理想是“近山浅山花果山,远山高山森林山”。

作为执政党的高级领导,他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他每年春天都身体力行地参加绿化,植树造林。他关心北京的烧煤量,关心北京的水质、噪音污染,垃圾“三废”处理,以及农药对耕地的污染。他对《参考消息》外电的报道“北京是全世界最脏的城市”非常敏感,他说:“我们这个落后,就是不搞卫生。不搞卫生,叫什么社会主义呀!”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过程就是寻找道路,创新体制,重建机制,冲击落后,优化生态,改善人文,唤回文明,等。今天,我们的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存在的问题,有些找到了答案,有些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