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炳臣:从胡耀邦排队买饭说起
据中央组织部一些老同志说,胡耀邦在中组部任部长期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自己到机关食堂餐厅拿着碗与干部职工一起排队买饭,并随便找个餐桌坐下,一边吃饭、一边与同桌吃饭的同志聊天,其乐融融。胡耀邦这种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给那个时期在中组部工作的同志留下了至今难忘的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
民以食为天。人要生存就要吃饭,但领导干部是和普通干部职工同一个食堂、同一种标准一起吃饭,还是另设小食堂吃“照顾”性的饭菜,这却凸显出了两种不同的作风,尤其是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它反映了是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还是脱离群众、搞特殊化的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八十年代,一个机关单位好像就是一个大食堂,也不分什么大餐厅、小餐厅,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职工同在一个食堂、一个餐厅就餐,吃的饭菜、坐的桌凳都是一样的,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等级待遇之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享乐主义、搞特殊化之风也慢慢滋长起来了。办公楼越盖越高,广场越修越大,就连单位的食堂也越分越细、等级越来越分明。据说,有一个厅局级单位光食堂就有好几个,分为局级干部食堂、处级干部食堂、技术干部食堂、一般干部和职工食堂等,伙食标准高低不一,饭菜的质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说,在什么样的食堂就餐也成了不同级别干部的一种待遇了。胡耀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职工同食堂、同餐厅、同餐桌吃饭,其乐融融的好风气不见了。有的群众深有感慨地说,过去在餐厅还能见到领导,现在只能在召开干部职工大会时看见领导坐在主席台上,平时就很少能见到领导了。
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不是嘴上说说了事,而是要像胡耀邦那样切实付诸行动。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刻刻想着群众,自觉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努力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真正成为不高踞于群众之上、不搞特殊化的人民公仆。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党执政地位的考验,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利用手中的特权为自己、为亲属谋取利益,怎么活得体面、舒适、与众不同。因此,吃饭、坐车、住房、办公室等越来越讲究,讲排场、比阔气、生活奢靡之风盛行。这种脱离群众的作风,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朱镕基
第一,要从联系身边的群众做起。现在有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对到哪里去联系群众,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一说联系群众,就往企业、农村跑,好像只有到工人、农民中去,才算是联系群众。不否认,到企业、农村基层群众中去,这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做法,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但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绝不只是一条途径,而是有多条途径,尤其是不能忽视身边的群众,应当从联系身边的群众做起,并把它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对身边的群众只认识少数人,而对大多数却视而不见,不认识,不联系,不了解,何谈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呢?作为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既要联系离自己远的群众,企业、农村的群众,文要联系离自己近的群众,工作在同一个机关直接为自己服务的群众。当然,现在同过去相比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办公楼大了,部门和人员也多了,再加上肩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千头万绪,领导干部要认识和联系下属大多数群众,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不过应该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要做好各项工作,联系好身边的群众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尤为重要。所以,领导干部要自觉把身边的群众作为联系的第一对象,多到分管部门群众中去听取意见,面对面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对于身边的离退休干部职工等弱势群体,领导干部也要多联系、多关心,有计划的登门看望和拜访,细心听取他们的呼声和意见,切实发挥好老干部、老职工、老同志的作用。这样做,不仅熟悉和了解了身边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而且拉近了领导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对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从点滴具体事情做起。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讲的多,要求多,往往只是停留在嘴上、文件里,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从点滴具体事情做起不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作风,非常不利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句只喊不做的空话,它是要通过认真去做无数具体的事情来实现的。比如,领导干部到机关大食堂排队买饭吃,这是一件联系群众很具体的事情,是每个领导干部只要愿意去做都能做得到的。当年胡耀邦做到了,他同干部职工一起排队买饭并同桌就餐,成了曾经亲眼目睹这一情景的同志津津乐道的美谈。人们之所以对这么一件事情念念不忘,就是因为胡耀邦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仅让群众看到了他的崇高思想境界,而且感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的强大生命力。可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心里装的不是群众,而是自己的特权、面子,放不下官架子,这样的人能同群众一起排队买饭吃吗?显然不能。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就连这么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都做不到,那么要扑下身子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根本不可能的。再比如,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大会小会讲要联系和关心困难群众,究竟怎么以管用的途径、具体的行动去关心,往往就苍白无力了。困难群众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关心,而是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的关心,让困难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中真真切切感受党的惠民政策,体会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笔者认为,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一定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做到心里时刻装着困难群众,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帮他们之所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帮助困难群众去解决、去落实。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切实让群众受益,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第三,要从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做起。领导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这不仅仅是个作风和方法问题,而且说到底是个感情问题、立场问题。有了对群众的真挚深厚感情,就会把自己融入到群众之中去,视群众如亲人,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关爱、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习总书记每次出去视察,都要到基层群众中听取他们期盼和意见,到居民和农民家里问寒问暖,甚至到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访贫问苦,用真情和行动诠释了执政为民理念的真谛。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带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去联系群众,虚心拜群众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但是,现在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态度不是像习总书记那样满腔热忱,而是冷若冰霜,缺乏应有的真实感情,成了与群众离心离德的官“老爷”。这样的领导干部,不仅平时很少去过问群众的疾苦,而且即使到了春节等重大节日,也只是迫于上级的要求极不情愿地去慰问一下困难群众,其实只是例行公事性地做做样子、照照像而已,很难收到密切干群关系的应有效果。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应在“密切”二字上多用一点心思,多动一点真情,多做一点实事,少搞一点形式主义。领导干部与群众应该经常走动,走动得越近越好,近到如同一家人更好。要自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自家的事去做,甚至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做群众的事、后做自家的事。要做到与群众亲如一家人,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要从培养和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做起,逐步与群众建立起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算是交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合格答卷。党章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这是被我们党的历史一再证明的真理。我们要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最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得到进一步消除。我们党只有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坚守好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永远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才能充满生机和力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才能引领中国巨轮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